整理/黃朵而
整理/黃朵而
01
吳佳晉出生就全盲,她用樂觀克服先天缺陷,在學業、音樂路上精進不懈,曾兩度獲得總統教育獎;今年從新興高中音樂班畢業的她,協助籌辦「有愛無礙 追夢狂想」音樂會,藉此促進明盲之間的交流,並讓視障者更加勇於挑戰自我。吳佳晉表示:
「希望視障者能有機會在舞台上展演,讓社會大眾看到在教育均等機會下,我們也能演奏動人樂曲。」
02
63歲的施淑芳自認「英文很破」、常常迷路,但她卻熱愛獨自旅行,獨旅經驗更長達36年,足跡踏遍歐洲、中東、北非等;她以自己的經歷鼓勵女性勇敢走出去,不用擔心語言問題,而是將重點放在享受旅行及體驗當地文化。施淑芳認為:
「年輕時我們都經歷過一段辛苦的時期,人生大半為了家庭付出,現在應該要將時間保留給自己。」
03
李文瑗曾以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身分陪伴許多聽眾,近年她更在加拿大海文(Haven)學院取得心理諮商文憑,並擔任心理學講師、帶領成長工作坊;同時,她也回顧自己的前半生,開始學會照顧自己,不再為了追求別人的認可而忽略內在自我。李文瑗說:
「當快樂、成就感的來源屬於自己,而不是建立在別人的肯定、需要上,那個快樂才是真的。」
04
吳冠庭從小罹患先天性肌肉萎縮症,他也曾埋怨:「為什麼是我?」但看到母親不遠千里帶他求醫的身影,他開始調整心態,學習樂觀看待自己的肢體障礙;除了課業表現優秀,他藉由閩南語「答喙鼓」的舞台,逐漸找回自信。吳冠庭表示:
「如果人生是一道證明題,你自己就是最好的答案。」
05
王雅宣意識到社群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於是她發揮程式編碼能力,創建「情感餅乾」(Affective Cookies)網站,幫助各地青少年尋找歸屬感;王雅宣提到,有朋友問過她:「為別人付出,你自己過得好嗎?」這問題她思索許久,後來發現:
「幫助別人時,無形之中自己也獲益良多。」
06
彭恩強是必應創造技術總監及工程統籌,酷玩樂團、魔力紅、BTS、BLACKPINK等國際巨星來台的演唱會,都有他的身影;工作中,他難免需要與其他工作人員溝通,他總能以開放的心胸,協調不同文化之間工作習慣的差異,建立自己的國際人脈。彭恩強分享:
「再喜歡的工作,都有不喜歡的部分,只能面對、只能向前,讓觀眾看到最棒的演出,自己也在其中獲得最大的感動。」
07
演員陳子強出身歌仔戲名門「明華園」,11歲時被電影公司相中,以武術童星的身分出道;他分享,他的爺爺、「明華園」創辦人陳明吉生前照顧一名流浪漢,不但交代廚房備飯,待他更如同家人一般,大大影響陳子強的人生觀,他了解到:
「平凡之事,也可以做出偉大的不平凡。」
08
1965年,張世山來到中國大陸昆陽磷礦工作,並在1978年參與梅樹村剖面的研究工作,投身研究古生物化石、遺跡;為了保持水土、美化環境,他也號召其他員工在化石保護區植樹,至今種了5000多棵。張世山說:
「只要我還能動,就要守護好這些古生物化石,這是我的事業,更是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