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張敞
文/張敞
向陽溼地裡冒出了幾株紫紅色的小花,花密生,成螺旋狀排列,時而左旋,時而右旋,從基部開花,一路拾級向上。
《詩經‧陳風‧防有鵲巢》:「中唐有甓,邛有旨鷊。」「鷊」即綬草,這是最早的文字紀錄。綬草不是草,儘管身形微小,仍是花中的君子──蘭科植物,據說它便是胡適口中的「蘭花草」。其穗狀花序如五色綬帶,亦如紅龍抱柱,又名「盤龍蔘」,也因為總在清明節前後綻放,民間俗稱為「清明草」;但這些年並不多見,棲地破壞、外來種擠壓生存空間等因素,足夠讓一株蘭花失望離開了。
如今綬草瀕危,名列國際公約,若有幸與它相遇,只微笑,切莫摘採。
在無人知曉的時候,它通常會自顧自地跳起舞,以最熟練、放鬆的方式轉圈,轉得快些,像極了螺旋的DNA,就像它配合蜜蜂和熊蜂繞圈的行為模式,演化成一朵旋轉的花,科學家說這叫「生命的曲線」;起初它不懂,只感到暈陶陶,其他花兒告訴它,它太拘泥於自己的位置,只要跟著風、跟著節氣,享受過程就好,轉久了就不會頭暈目眩,也不會再恐懼。
世間萬物各有其方向,多數朝光而生,綬草則覺得自己哪裡都去得了,四面而來,八方而去,自成一個循環的方圓;它不停自轉,但心裡是安靜的,而小花小草歡喜地圍著它跳舞,如宇宙間星球的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