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隨著聖嬰現象(El Nino)發生,進口商憂心農地乾旱作物受損,開始囤積稻米,亞洲稻米價格飆漲至2年多來高點。據泰國稻米出口協會的數據,做為亞洲地區基準的泰國白米指數(5% Broken)過去4個月已大漲約15%至每噸535美元(約新台幣1.6萬元),是2021年3月初來最高。
據世界氣象組織(WMO)的說法,聖嬰現象7年來首度在熱帶太平洋地區發展成形,可能為東南亞地區帶來旱災威脅。在上周,全球均溫連3天創歷史新高,提高氣候變遷步調加速的疑慮。
全球最大稻米出口國印度,雨季降雨雖已緩解部分地區稻田旱象,但在全球第2大稻米出口國泰國,乾旱天氣正對作物帶來威脅。自2024年初開始,泰國恐將面臨大範圍乾旱情況。
出口商已開始積極囤積,建立庫存。隨著對菲律賓、中國及印尼買家的出口量大增,越南預計今年稻米出口量將攀至約10年來最高水準。
泰國稻米出口商協會榮譽主席邱吉亞特(Chookiat Ophaswongse)指出:「隨著聖嬰現象發生,我們將在9月、10月左右,開始清楚看到乾旱天氣的影響。」
作物產量危機 基改技術崛起
此外,英國本土蘋果「Egremont russet」也隨著全球暖化加劇,面臨滅絕危機。專家指出,英國傳統蘋果需要在冬天累積足夠的能量,但低溫的時間受到暖化因素而減少,未來英國的本土蘋果恐被日本或紐西蘭的蘋果取代。面對氣候危機,英國政府祭出基因技術法案,盼能增進精準育種技術與產業發展。除了聖嬰現象導致稻米庫存降低,中國大陸則隨著都市化、過度使用化肥等狀況,作物產量也頻頻下滑。
因此,中國政府要以突變技術、基改作物等方式,培養出產量更高、更能適應環境變遷的作物,提高糧食自給率。中國農業作物研究所副所長劉魯祥說,技術能夠確保作物產量更高、更適應氣候變化,也是確保中國糧食安全的方法之一。
專家認為,面對全球糧食危機、人口過剩與健康考量,透過基因技術的精準育種,能更有效率開發出對人體健康、環境有益的產品。基改產品例子包括:飽和脂肪大幅降低的大豆油已在美國市面流通、日本正在銷售能降低血壓的番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