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物瑣談】洗沐聖品 ──澡豆

文/吳宏信 |2023.07.11
679觀看次
字級

文/吳宏信

澡豆是洗滌身體、衣服的豆粉,為比丘隨身十八物之一。《五分律》紀載,有比丘用水洗澡無法洗淨,以背摩擦樹皮後入水導致感染,佛陀教以澡豆洗浴去汙,可見澡豆歷史悠久。

佛教極重視洗浴,《溫室經》所謂「洗浴之法,當用七物」,其中就包含「澡豆」,乃由大豆、小豆、摩沙豆、碗豆、迦提婆羅草、梨頻陀子等磨粉而成。《阿彌陀經不思議神力傳》亦云:「若(比丘)欲受持咒法,嚼楊枝澡豆漱口然香。」比丘於齋食之後,以澡豆淨手,方可執取經卷。

澡豆傳入中國後,以豬胰子磨成糊狀,添加皂莢豆粉、中藥香料等天然食材,經自然風乾成塊狀,具有去汙、潤膚的功效,還能食用。魏晉南北朝佛教興盛,皇族多崇佛敬佛,遂引進用於洗臉、淨手、浴身,是宮廷專用的用品。

《世說新語》提到,晉武帝女婿王敦娶舞陽公主,如廁時見到漆箱盛裝棗子(塞鼻子用的),他以為是水果就吃了;上完廁所,婢女以盤盛水,玻璃碗內放澡豆糊,他將其倒入水中一飲而盡,說是「乾飯」,婢女掩口而笑。此乃成語「不識澡豆」的由來,意思是土裡土氣,沒見過世面。

古代士族重視清潔,視為君子德行之一,如《楚辭‧九歌‧雲中君》的「浴蘭湯兮沐芳」;西漢規定「吏員五日一休沐」;魏晉南北朝貴族出門「無不薰衣敷面,傅粉施朱」;唐代名醫孫思邈《千金翼方》記載「面脂手膏,衣香澡豆,士人貴勝,皆是所要」,為士大夫的日常用品。

但也有例外的。

宋代王安石不修邊幅,門人見他臉色發黑,醫師診治是汙垢太多;門人奉上澡豆請他洗臉,王安石卻辯稱天生臉黑,用澡豆也沒用。白居易也不愛洗澡,他在〈沐浴〉一詩中寫到:「經年不沐浴,塵垢滿肌膚。今朝一澡濯,衰瘦頗有餘。」洗澡後瘦了一圈,可見汙垢有多厚了。

澡豆可添加沉香、檀香、麝香、真珠、鮮花等珍貴香料,除了散發優雅香氣,還有潤膚美肌的作用。傳說唐德宗李適女兒永和公主面色泛黃,使用澡豆洗面後,皮膚變得光滑白嫩。慈禧太后讓御醫調配「玉容散」,依照唐代配方改洗為敷,堪稱「面膜」先驅,六十餘歲肌膚細白如少女,可見其美容功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