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Ming
文/陌上君
溼壁畫有乾式和半溼式兩種繪製技法,前者顏色不會滲入灰泥,比較適合用來修飾;後者的顏料只有輕微滲透,可以用在色彩已固定的溼灰泥上,使色彩更加豐富有變化。
溼壁畫早在古羅馬文明龐貝城遺跡中就已經出現了,直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溼壁畫成就臻於鼎盛。契馬布埃、喬托、馬薩其奧、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人都是繪製溼壁畫的高手,在西洋藝術史上皆占有一席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的大名在西洋藝術史上如雷貫耳,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如果少了他們,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成就肯定會遜色不少。
這些經典的作品中,米開朗基羅創作的《最後的審判》,可以說是文藝復興時期繪畫藝術的顛峰代表作,作品尺寸巨大,構圖具備強烈張力、人體肌理描繪細膩,繪畫表現與建築空間相互成就,完美融合。後來因油畫的發明,16世紀中期溼壁畫逐漸式微,18世紀已被油畫大量取代。
溼壁畫雖然躲過歲月的摧殘,卻逃不過觀光客的嘴巴。每年全世界慕名而來的海量觀光客,恐怕沒想到他們自己的每一個呼吸,會對這些珍貴無比的藝術瑰寶造成嚴重損害。
為了保護這些藝術瑰寶,梵帝岡設置了許多調節溫度和二氧化碳濃度的儀器,成功從遊客的嘴裡搶救下這些壁畫,讓我們能繼續欣賞人類歷史上的藝術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