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舍利」興公益 ─追憶星雲大師

文/劉天華(子易文創藝術總監) |2023.07.06
2525觀看次
字級
星雲大師書寫一筆字。圖/資料照片

文/劉天華(子易文創藝術總監)

得知星雲大師圓寂的消息時,我眼前頓時浮現出大師的音容笑貌,思緒翻湧。回憶起 2019年,「佛教大藏經國際學術研討會」圓滿成功, 當時我隨團於台灣的佛光山,有幸拜見星雲大師,並獲大師面贈《佛法真義》一書。當時,大師的「一筆字」正是我在攻讀博士期間關注研究的課題內容之一,與大師當日會面的情景,今時仍在眼前。

星雲大師曾說:「我的字承蒙眾人不嫌棄,而能登大雅之堂,實在愧不敢當。我後來經常對人說,你們可以不看我的字,但可以看我的心,因為我還有一點慈悲心,可以給你們看。如果『一筆字』要說有什麼價值,就只有出家七十二年來,憑藉一分與人結緣、給人歡喜的心, 那就是我虔誠的祝福了。」

心願凝聚一筆字

播撒大愛在人間



星雲大師是當代中國佛教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大師「一筆字」中所蘊含的大愛、大美,更是大師一生修行所得。

為了踐行「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的心願,忘我奉獻成為星雲大師每日的常態,從1949年,歷經種種磨難也要讓佛法落地生根的「宜蘭的師父」,到1967年帶領信眾在險峻陡地親手開闢佛光山道場,大師日夜不息,長期飲食不定,佛光山道場開山後就檢查出患了糖尿病的問題。

大師不曾學過書法, 而晚年要堅持習字,這個過程的不易和艱難實難想像。

剛開始練「一筆字」時,大師詢問身邊弟子意見,弟子們有一次就說:「師父您的字寫得太小了不好看,太秀氣了沒有力量。」大師一句話都沒有講,便在弟子們都睡下之後繼續練字,一直練習到天亮。

一次,大師凌晨四點半打電話給如常法師,當法師趕到辦公室,只見滿地書法,字慢慢開始變粗、變大、變直。大師問:「有進步嗎?」如常法師在回憶時說道:「那時我很慚愧,我們怎麼能說一個老和尚的字寫得不好呢?可大師說,他想讓他的字寫得不會讓我們看到後有煩惱。」

大師練習書法的環境很簡陋,沒有上好的文房四寶,也沒有好的桌子。硯台很小,墨都裝在瓶子裡蘸著用,大師非常珍惜時間,有時只有五分鐘的空餘時間,也要盡量寫幾幅。很多文人、書法家看到他的文房四寶都會嚇一大跳,紛紛送給他硯台、筆,但他都不用,而是全部送給別人。

勤奮練習和近乎「苛刻」還不足以說明大師練字的刻苦,幾十年糖尿病導致的眼底鈣化,使得大師視神經嚴重受損,基本上什麼都看不清,但憑藉自己的願力和定力,大師依舊一點一點堅持向前。他在文章〈從一筆字到病後字〉中自述:「我在佛光山,因為眼睛看不清楚, 不能看書,也不能看報紙,那做什麼事好呢?想到一些讀者、朋友經常要我簽名,『那就寫字吧!』因為我眼晴看不到,只能算好字與字之間的距離有多大的空間,一蘸墨就要一揮而就。」只有憑著心裡的衡量,不管要寫的這句話有多少個字,都要一筆完成,才能達到目標, 所以叫一筆字。」眼睛看不清,完全憑藉身心的「眼晴」來感知書寫, 全程神韻不斷、力勢流轉、一氣呵成,於是動態栩栩、旨趣盎然而充滿個人風格的「一筆字」在大師手中誕生。

大師的「一筆字」已不僅是書法修為,而是在經歷流注筆端、遠播天涯之後,再回歸到眾生心底最善良處的歷程。它宏大而微細,莊嚴而溫暖, 大師播撒的慈悲精神也因「一筆字」而多了一分真實的質感。

平生熱愛公益事

讓愛薪火永相傳



曾有學生向大師提問:「您不認識我們,和我們又沒有關係,為什麼要幫我們,又建大學讓我們讀書?」大師回答說:「這世間人和人之間,都是有關係的,大家同體共生。現在我有能力幫你, 將來你可以幫助別人。」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由星雲大師於1988年發起成立,秉持「推廣文教活動、發揮社會教化之功能」的創立宗旨,多年來基金會在世間匯集和播撒慈悲,與所有優秀的公益基金會一樣,早已成為一個造福社會大眾的公益平台。

創立至今,基金會每年都會舉辦各項國內外學術研討會、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及公益性文教講座等。此外,基金會還輔助選拔各領域人士出國弘法、留學、參訪等;出版、獎勵資助有關佛學暨教育等淨化社會和人心的書刊:籌設及資助各公益性大學、中學、幼稚園等教育機構;設立博物館或美術館,辦理相關藝術展演活動及政府法令核准博物館可辦理的營運專案;基金會還致力於推廣生命教育,並策畫實現了雲水書坊、法音清流等諸多公益活動。

2019年我走訪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時,聽著工作人員的講述,感慨於基金會的這分無私奉獻、造福社會的精神,也是星雲大師「四給」理念的延伸。而通過基金會的運行,星雲大師一生的心血也播撒到推動佛教普及和文化教育等公益事業上。

基金會僅是星雲大師推行慈善公益的里程碑之一。資料顯示,自上世紀六、七○年代開始,在教育和中國傳統文化普及等各個方面,星雲大師先後發起創辦了大學、佛教學院、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中小學、幼稚園等機構,將大師的心願播撒到海內外。

慈善福利方面,成立育幼院、佛光精舍、慈悲基金會,設立仁愛之家、雲水醫院、佛光診所、雲水護智車,協助高雄縣政府開辦老人公寓,還在祖國大陸捐建中小學和醫院等數十所,助老愛幼,幫扶貧弱。

近年來,星雲大師於江蘇宜興復建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捐建中國書院博物館、揚州鑑真圖書館、南京大學星雲樓,成立揚州講壇、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以及復建南京天隆寺等,積極推動文化教育事業, 促進兩岸和諧,帶動世界和平。

星雲大師在八十五歲時為自己所寫的囑咐〈真誠的告白〉中寫道:「我對兩岸視如一家,我對世界都視如兄弟姐妹,我希望把美好留給人間, 把情誼留給信者,把信心的種子留給自己,把無上的榮耀留給佛教大眾。」

星雲大師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是他實實在在做到的,這本身就是讓人最為欽佩的修為之一。因此每當看到大師的書法作品〈承擔〉時, 我內心也會生起一分感歎:真誠勇敢地面對人生,這是我們內心充滿動力和自信的重要前提。佛教文化和公益事業在生活中給人力量和勇氣,不僅僅是在慈善活動和捐助中,也在無私無我的公益精神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