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報創刊100周年,特地舉辦「媒體先鋒-台灣民報百年特展」,爭取台灣人民爭取言論自由過往歷史。圖/文化局提供
文化局說明,除了過去的照片與相關史料,現場特別展「台灣民報」報紙原件,讓民眾觀看。圖/文化局提供
【本報台北訊】由台灣人自主發行的報紙「台灣民報」今年適逢創刊100周年,文化局特別在渭水驛站推出「媒體先鋒-台灣民報百年特展」,展出報紙原件,還有過去照片與相關史料,讓參觀民眾了解,台灣人民爭取言論自由的過往歷史。
據了解,「台灣民報」發刊於1923年,當時台灣知識分子,為追求人民自主發聲權利,開始籌資辦報,創建台灣人自己報紙,由於最早在東京創刊,報紙需耗時三到四天的船運才能運抵台灣,再經最長可達40天的新聞檢查才能正式發行。
在民報創刊時,當時已有「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新聞」、「台南新報」三大報,這些報紙的重要經營者皆為日本人,於是這三大報成為總督府政令宣導的重要工具,在當時被視為總督府的「御用三紙」。
此外,當時報紙發行設有發行許可制、事前審閱制等,需經過總督府嚴格管控,也讓「台灣民報」的發行過程艱辛不易。但即便如此,「台灣民報」仍充分發揮媒體的第四權,發表對殖民政府執政的批評,監督、制衡殖民政府。
文化局指出,「台灣民報」的組織成員與台灣文化協會的成員有許多重疊,其重要成員之一蔣渭水,更擔任了民報董事、社論主筆、經銷代表人等重要角色,曾在「暮鼓晨鐘」的專欄寫下「台灣民報是台灣人的民報,是台灣360萬同胞公有的唯一言論機關」。
文化局表示,本次展覽以「文化啟蒙做先鋒」、「帝國殖民蔽視聽」、「公正輿論輝大筆」、「民主思想鼓浪潮」四大主題,闡述在創建中的發展過程。除了過去的照片與相關史料,現場特別展「台灣民報」原件、以及後來所衍伸的「台灣新民報」、「興南新聞」原件收藏品。
為讓民眾可以深度感知「台灣民報」的發行情況,展覽展示了袖珍版的總批發處的模型,試圖還原當時大安醫院兼台灣文化協會本部、台灣民報總批發處的真實場景。民眾可以清楚地以透視的角度,觀看當時的大安醫院結合住家、醫院、辦公室的豐富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