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會合影,左起癌研所劉柯俊副所長、生藥所謝興邦所長、司徒惠康院長、癌研所黃智興研究員、生藥所洪慧貞協同研究員、徐祖安研究員。圖/國衛院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胰臟癌初期幾無任何症狀,發現時往往為時已晚,死亡率之高,素有「癌王」之稱。腫瘤惡化過程,會造成患者出現體重降低、肌肉萎縮、貧血、虛弱、厭食等惡病質狀況,據統計全球有高達5成至8成胰腺癌患者,因「惡病質」而死亡。國衛院今(26)日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找到能治療胰腺癌纖維化及惡病質的抗體,期能儘早應用於臨床治療。
胰腺癌為胰臟癌大宗,也是國衛院在癌症治療的研究重點項目,國衛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黃智興的研究團隊研究發現,胰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胞外熱休克蛋白90α(eHSP90α)含量,較健康者增加約100倍,進一步開發出針對eHSP90α的人源化抗體,可以中和體內過量的eHSP90α,同時阻礙其持續產生自我誘發。
黃智興表示,研究團隊透過動物實驗證實,抗體能夠抑制腫瘤的組織間質增生、調節恢復腫瘤組織之免疫細胞活性,而有效壓制腫瘤的生長,並改善腫瘤發展中導致的惡病質,提昇實驗鼠的生活力並延長壽命。
他也指出,腫瘤組織間質增生(desmoplasia)是導致腫瘤纖維化的一個主要原因,也是包括胰腺癌在內,以及肺腺癌、大直腸癌、肝細胞癌、乳癌等惡性腫瘤共同具有的特徵。而腫瘤惡化過程會造成體重降低、肌肉萎縮、貧血、虛弱、厭食等惡病質(cancer cachexia),發炎因子甚至會影響大腦中樞神經,讓患者漸失求生意志。
黃智興表示,熱休克蛋白90α(HSP90α)的功能,是在細胞內質網內幫助蛋白質的成熟、折疊與運送,包括許多促癌性蛋白質,目前已知超過50%的人類癌細胞中HSP90α會有較高的表現量,因此近20年來都被當成發展治療癌症藥物的標的分子。
黃智興說,研究中發現,在大直腸腺癌、胰腺癌及肝細胞癌等纖維化惡性腫瘤患者的血清中,eHSP90α的含量較健康者高出100倍,eHSP90α會促進胰腺癌的腫瘤組織間質增生,此高度間質增生形成的纖維化組織,不僅壓抑免疫細胞的功能,更阻止治療藥物到達,造成難以化療及免疫治療。因此,若能抑制eHSP90α的大量生成,就可抑制腫瘤纖維化,並改善治療成效。
國衛院強調,這項研發成果,除得到第19屆國家新創獎肯定,也已獲得中華民國專利,研發團隊正積極進行研發成果的產業化,有望於兩年內開始進行臨床試驗,期能儘早應用於臨床治療,嘉惠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