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詞精確度不夠,往往造成文法全不對,更糟的是,現代用語確實有粗鄙化的趨勢。
以前我們拿起電話常這樣說:「請問你是哪位啊?」現在卻慣見:「你哪裡找?」這種「俗擱有力」的說法,還不只用在口頭上,甚至印成白紙黑字,隨處可見。
「俗」是什麼意思?台語的「俗」唸「聳」,帶點「土」味,衍生出來就成了沒品味的象徵。隨著時代變遷,「俗」的接受度與時俱進了,雖然仍是貶詞,不過在大眾包裝轉化其意涵下,大部分人對這個名詞的歧視度已逐漸降低了,本文沒有貶抑的意味,在此只用來與「精準」、「精確」對照。
「俗」確實是潮流,一般民眾的接受度也很高,不過「精準」、「精確」仍有其價值。因為「精準」、「精確」代表著某方面的功力,當你使用形容詞時,如能咬文嚼字一番,比如「職位高」不要說成「職位大」,「風險大」不要說成「風險多」,「付出很大的代價」不要說成「付出很多的代價」,「官場學問大」不要說成「官場學問多」,「占很大的比例」不要說成「占很多的比例」……相信給人的觀感大不同。
其實說話不精確、不精準也就罷了,現在什麼粗鄙的語詞都見怪不怪了,文字早被污染到駭人聽聞的地步,舉個例子:「那個嫌犯真是膽大包天,『毛都還沒長齊』,就已經前科累累了!」「看到馬英九先生,那些女生『口水都快流出來了』!」「合歡山終於下雪了,開心的遊客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那就是『爽』!」這是我從電視新聞隨手摘錄下來的句子,使用者出身於堂堂的新聞科系,不敢相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