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勤筆
最近發現自己常在晚上孩子們都睡著了,才開始回想自己當天面對他們的態度,然後懊惱自己不是一個稱職的好媽媽,但往往到了隔天卻又周而復始,變身成一隻暴躁易怒的母老虎。
擁有三個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寶貝天兵孩子,雖然說心理上已經接受這個事實了,但生理上卻時常處於緊繃的狀態。要擔心孩子們藥效過了會無法完成學校課業,於是當孩子雀躍的分享校園生活時,我會用餘光盯著時鐘,內心盤算著藥效已經開始變弱了,拜託你們不要再講話了啦,趕快把功課完成比較重要。
當孩子精力無窮地問我,是想跟他玩籃球、還是足球,或是棒球也可以時,我雖然只想當沙發馬鈴薯,但還是得敷衍性的挑選其中一項遊戲,但總是天不從人願,稍微玩一下就氣喘吁吁、老態畢露。
當手機出現老師傳來的Line,我會未讀先緊張,擔心是不是小孩又有作業缺交、學習狀況不佳,或在學校出了什麼包……但點開Line訊息細看,才發現是學習中心的特教老師誇獎孩子手寫能力進步了,同時告知課堂間的小肌肉訓練教案奏效,可以繼續努力。「啊!原來是好消息啊,我習慣性地以為是接到老師的客訴哩。」心裡默默想著,我把媽媽這個角色活得壓力好大啊。
想到孟子說過:「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也就是現在常聽到的「易子而教」。想想若面對孩子是特殊生的情況下,雖然現實生活無法把育兒和教養假手他人,但若心態上,當壓力來臨時,把眼前的親生孩子想成朋友或鄰居的小孩,那麼責罵的言語、不耐的表情、疲倦的老態就不會出現,反而是以愉快、開放的心態欣賞這個小孩的特色和優點,那也許,那種在深夜看著熟睡的寶貝而燃起的懊惱,就不會再出現。
當媽,就是一場持久賽,最難的事,不是長跑,是戰勝心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