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振藩
一入雲南境內,如遇白蟻窩,或可見雞㙡,屢試應不爽。其滋味鮮美,食過均叫好,保證勝雞湯。或謂同雞烹,至美難比擬。清代文豪趙翼曾隨軍赴滇,覓食雞㙡,為之動情,賦詩讚道:「老饕驚嘆得未有,異哉此雞是何族?無骨乃有皮,無血乃有肉;鮮於錦雉膏,腴於錦雀腹;只有嬰兒膚比嫩,轉覺婦子乳猶俗。」將雞㙡之鮮、嫩、香、美、滑、潤的特點,比喻到位,寫得淋漓盡致,意欲屢嘗為快。
雞㙡乃擔子綱傘菌目口蘑科蟻巢菌屬之食用菌,素有「食菌之冠」的美譽。古稱雞宗、雞蹤、雞棕等,又有雞菌、雞絲菇、逗雞菇、三堆菇、白蟻菇、三大菇、鑽子頭等名目。其菌柄(假根)褐色至黑褐色,和地下土棲白蟻巢相連,與白蟻共生,故又叫蟻㙡。菌蓋呈圓錐形,頂部黑褐或微黃,四周為灰色,邊緣常呈輻射狀開裂,形似羽毛。中國主要分布於亞熱帶及其以南地區,台灣亦有出產。
雞㙡之得名,《黔書》寫道:「雞㙡菌,秋七月生淺草中,初奮地則如笠,漸如蓋,移晷紛披如雞羽,故名雞,其從土出,故名㙡。」今在雲南,農曆五、六月的雨後,雞㙡便破土而出,當地有民諺云:「五月端午,雞㙡凸土。」表示每到農曆五月,開始採收雞㙡上市。
《本草綱目》提及雞㙡的妙用,在於「益胃、清神、治痔」。明代大才子楊慎極愛雞㙡,其〈沐五華送雞㙡〉詩云:「海上天風吹玉芝,樵童睡熟不曾知。仙翁住近華陽洞,分得瓊英一兩枝。」他以「玉芝」、「瓊英」比擬之,深得我心。
體壯肥厚,質地細膩,肉白似雪,清香鮮甜的雞㙡,除了「生食、作羹,美不可言」外,亦可燒製家常菜,適合紅燒、涼拌,可葷可素,即使用它燴豆腐、燒白菜,甚至以鮮貨煮個清湯,亦似雞湯般鮮美。
基本上,生長在紅壤山林半山坡或田野草叢中白蟻窩上的雞㙡,產季為新曆六至九月,以七到八月產量最多,其品種甚夥,有青皮雞㙡、黑皮雞㙡、黃皮雞㙡、白皮雞㙡、土堆雞㙡、蒜頭雞㙡等,以前二者品質最優,每見於豪華餐館及大型筵席中。
在烹調運用時,鮮品不宜過夜,否則香味盡失,須洗淨,去根後,始可入烹。乾品則要先經脹發。它多作主料單用,常見有蔥汁,芥末、椒鹽、麻醬、生煎、軟炸等方式,也可與多種葷素食材配用;適用於炒、爆、燴、燒、煮、汆、蒸、煎、炸、拌、熗、扒、溜等烹調方法。其中以燒法為佳。
調味鮮品時,主要為鹹,亦能作成麻辣、醃漬等,無不佳美。其著名菜名有「網油雞㙡」、「柴把雞㙡」、「鍋貼雞㙡」、「如意雞㙡」、「文武雞㙡」、「火夾雞㙡」、「紙包雞㙡」、「金錢雞㙡盒」等數十種,並以此匯成數組「雞㙡席」。有業者大張旗鼓,竟推出「雞㙡全席」且有幾種變化,令人目不暇給。
我所吃過的雞㙡素菜中,最滿意者為「白扒雞㙡」及「紅燒雞㙡」。前者將鮮雞㙡去皮,切滾刀塊,先爆後,加燈籠椒塊隨炒,起鍋略淋明油即成,色澤雪白,帶汁光亮。後者亦用雞㙡塊與燈籠椒塊製作,工序較繁,調味料用精鹽和甜、鹹醬油,勾芡淋熟豬油(可代以香油),顛翻起鍋,即可裝盤。色澤紅亮,脆嫩甘鮮。兩者一白一紅,郁芬味濃,鮮度破表,取之送口,樂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