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提醒,65歲以上年長族群中,因肌少症而發生「吞嚥困難」的情形並不少見。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即使年歲漸長,只要避免「肌少症」上身,我們還是能過著有品質的「肌」智銀髮生活。醫師提醒,65歲以上年長族群中,因「肌少症」而發生「吞嚥困難」的情形並不少見;除了吞嚥困難或嗆咳症狀,嚴重時也可能會有聲音沙啞的現象。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任楊蕙黛指出,肌少症影響的層面並不只有四肢的骨骼肌肌肉,事實上它同時也會影響到控制吞嚥動作的肌肉群;由於這些肌群的質量減少,沒有足夠的肌力來完成有效咀嚼和運送等等吞嚥動作,便會產生吞嚥障礙,稱為「肌少症吞嚥困難」。而吞嚥困難後續引發的營養不良,又會惡化「肌少症」肌肉質量不足的狀況,形成惡性循環。
楊蕙黛說,多數肌少症患者,會出現體重下降、腿圍變細的情形,然而有些患者看似肥胖,實際上卻是肌少症;這是因為雖然肌肉萎縮,取而代之的則是脂肪組織堆積,因而形成所謂的「肌少性肥胖」。
無論如何,透過肌肉質量及肌肉力量等檢測,可以確認診斷是否為「肌少症」。確診「肌少症」的病人,配合適當營養補充,包括足夠的蛋白質、鈣質、與維生素D,在經過持續運動復健治療後,多數都能增強肌力及生活功能。
對於「肌少症吞嚥困難」的處理,藉由肢體的物理與職能治療,以及個別的吞嚥復健訓練,增進四肢骨骼肌以及吞嚥肌群的肌耐力與協調性,強化吞嚥技巧,並視情況調整進食食物的質地,給予足夠的營養補充,亦可改善吞嚥進食的能力,避免落入上述「肌少症」惡性循環中。
楊蕙黛表示,醫學研究發現,已知有「骨質疏鬆」患者,同時也有「肌少症」的比例,較一般人更高;同時,「骨質疏鬆」與「肌少症」,也有協同以及「共病」關係。
如有四肢瘦削或無力等疑似肌少症,或合併有吞嚥困難情況,建議可以到醫院進行相關評估檢測,若確認診斷,可盡早進行復健治療;無論「肌少症」或「肌少症吞嚥困難」,都有機會在復健治療後,獲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