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的就職演說,以兩岸和解為主軸,雖對人民關心的教育較少著墨,但筆者仍期許馬總統,能在兩岸和解的基礎上,落實開放大陸學生來台灣讀大學的承諾,以解決台灣高教燃眉之急。
從前政府號召民間興學,以擴寬大學窄門,許多人熱烈響應,不只捐獻畢生積蓄、奔波募款,也奉獻精力規畫,可是政府沒做好入場管制,導致大學氾濫後,又倉促進行評鑑,想逼一些大學出場。
這就像父母不先衡量經濟能力,生了太多小孩後,卻要小孩自相殘殺爭奪食物,馬總統的新政策,如同努力在為小孩找食物,應會讓眾多大學行政人員覺得窩心。
開放大陸學生來台,也有助同儕間的學習成長。很多人說台灣的大學生如草莓,禁不起風吹雨打,大陸學生經歷過刻苦的環境與嚴格的會考,如石頭縫中探出頭的堅韌小草。
如能讓草莓與小草成長在同一片校園,草莓看見小草勤奮向上,會生警惕要發憤圖強,小草見識草莓的民主素養,也會把民主種籽帶回大陸的土壤。
不過筆者認為,此政策應由私立大學做起,因為本地生搶著進入國立大學,如果大陸學生也來擠窄門,會有不小的反彈聲浪,而大陸縱有許多名校,但各校在政府管理下缺乏特色,台灣的私立大學若能發展特色,就能吸引優秀的大陸學生。
最近有人倡議在大學評鑑中訂出指標,以發展大學特色,筆者以為,讓各大學面對挑戰,自會形塑獨特風貌,這就像政府管理夜市,只要把大環境做好,各攤位就會推出獨特菜色招攬客人,政府若要指導各攤位如何做菜,反而讓攤主無所適從。
所以,政府對私立大學的管理若能鬆綁,宗教大學就能發展宗教、通識課程,以吸引有宗教信仰的大陸學生,某些大學就能發展全英語的教學環境,吸引想學英文的大陸學生,而政府只要監督入學管道公正,公款未流入私人荷包即可。
在私立大學各具特色後,台灣的高中生不抱持非國立大學不念的心態,升學壓力便會紓解,而大學畢業生也會真正的多元,台灣的教育環境在活水灌溉下生機盎然,多元文化自然水到渠成。
路仁(北縣淡水/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