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賢達醫師提醒,大腦動脈瘤容易產生劇烈頭痛、噁心嘔吐、脖子僵硬、畏光等症狀,若民眾出現上述情形,務必及時就醫檢查。圖/台北慈濟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61歲陳女士,因長達兩年的頭暈不適,就醫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其中大腦動脈出現鏡像動脈瘤,而後前往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徐賢達主任門診尋求第二意見,透過血管攝影檢查,確認為中大腦鏡像動脈瘤;徐賢達為其執行兩次開顱夾閉手術,夾閉動脈瘤術後,陳女士暈眩狀況恢復良好,觀察後順利出院。
徐賢達指出,鏡像動脈瘤,意指對稱性分布於顱內中線兩側,對應血管的動脈瘤,腦動脈瘤成因,是由於腦內動脈管壁變薄,且經血流衝擊而膨大形成圓球,結構十分脆弱,隨時可能破裂。
根據神經外科雜誌《Journal of neurosurgery》研究指出,女性相較於男性更容易患有鏡像動脈瘤,且集中於40歲至70歲年齡層。另有研究顯示高血壓、抽菸、飲酒、吸食毒品,都是造成動脈瘤破裂出血的危險因子。
腦動脈瘤破裂的死亡率非常高,約三分之一的患者出血後到院前已死亡,另外三分之一的患者在治療後仍不治死亡,剩餘三分之一的患者中有一半經治療後可能會造成神經缺損。
徐賢達說,術後第四天到第十天是重要的過渡期,首先是出血的血水可能造成血管痙攣,產生中風的風險;其次,是出血後腦循環的脊隨液阻塞,容易出現水腦症;再來,是出血會造成神經不正常放電,誘發癲癇發作,以上三點,都是病患需要面對的嚴峻關卡。
徐賢達表示,中大腦動脈瘤屬於寬頸瘤,其開口較大,因此開顱夾閉手術是較為理想的選擇。提醒民眾,大腦動脈瘤容易產生劇烈頭痛、噁心嘔吐、脖子僵硬、畏光等症狀,若民眾出現上述情形,務必及時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