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年台灣總督府始政十週年首度發行官方繪葉書,內容為台灣特殊的風物、人物,圖案作底,嵌進照片交叉搭配,從此捲起一波民間繪葉書的製作潮。
有一位後來成為日本畫壇重量級人物的中村不折(一八六六~一九四三),也參與繪葉書製作,那就是同年十二月由「台北繪葉書交換會」發行,中村不折執筆的日本人眼中的異域風光。一套三張,全作圖案式組合,把日本所沒有的建築、人物、樹木、動物重新安排描繪,小小方塊裡詮釋出台灣風情。
台北進行都市計畫拆除城垣,首先遭殃的是西門,後來發現台北古城猶有歷史象徵意義,遂留住北門、東門、南門及小南門四座城門,至一九○五年已將拆掉的城牆開闢成三線大馬路。當時東門、南門及小南門間盡是空地,人煙稀少,僅有北門出城門即與大稻埕相鄰,所以最熱鬧。此地又是縱貫鐵路必經的要道,是以北門的影姿最予人印象深刻。
中村不折筆下的北門與露店,是手繪的複合畫面,並非實景寫生,所以用圖案表現城門、雲層和攤販的布棚。布棚下攤位群集,蓄辮子的攤販,打髮髻的食客,這種廟口吃食文化的景觀,作者將之拉到城門下,完全是一種處理異域風光的手法。
那麼早的年代,台灣露店不容易得到本地畫家青睞,說來攤販是常民生活,若非異地畫家之眼,長居於此的人很難有欣賞的新鮮角度。畢竟我們總以為那是平凡生活的一部分,並不希罕,更不認為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只有外地畫家,才會對這些引車賣漿販夫走卒的生活圖象感到好奇。
中村不折就是抱持異地景觀的新鮮感與好奇心,將攤販列為主角,城門反而是背景了。
(「露店」 中村不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