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典故

文/陳招池 |2023.05.17
2408觀看次
字級
圖/Julia Chou
圖/Julia Chou

文/陳招池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群起,畫地為王,社會紛擾,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卻是各派思想家崛起之際,頗負盛名的老莊思想和孔孟學說影響至深且遠,也是後代研究中華文化與道統考證之依據,其中語境中的成語,言簡意賅,深具意涵,成為文字書寫的葵花寶典;然而,隨著科技文明之進步,社會急遽變遷,許多價值觀亦隨之調整,引用古代的成語也隨著註解的不同而有所差別,甚至以訛傳訛,並非古人當時闡述的真諦。

反覆無常 無以取信

就拿大家耳熟能詳且慣用的成語「朝三暮四」而言,傳到現代人耳中,變成形容一個人沒有定見的意思,早上說這樣,到了晚上又說那樣,朝令夕改,不知其所以然也;人一旦心中沒有定見,容易對事或物之愛好或決定反覆無常,難以取信於人。

其實,這個成語來自戰國時代思想家莊子的《齊物論》中,莊子的這個「朝三暮四」的故事,更早是取用自《列子黃帝篇》,故事用白話翻譯是說:宋國有個養獼猴的老翁狙公,很愛獼猴。他養了成群的獼猴,而且能解獼猴的心意;為了獼猴,狙公變賣家財,來滿足獼猴的口腹。然而,有一天狙公的資產快要見底,不能順著獼猴的心意大吃大喝,必須要限制牠們的食量了。

但要跟眾猴宣布這件事前,對待猴子如兒孫的狙公,恐怕眾猴不能服從己意,就先跟牠們商量:「往後給你們吃橡實,朝上三個、晚上四個,夠嗎?」眾獼猴聽了猛地站起來,個個發怒。狙公接著說道:「好吧,那麼,早上給四個,晚上給三個,夠嗎?」眾獼猴聽到早上增加了一個橡實,個個都高興極了,紛爭弭平。

莊子引用了獼猴對食物數量「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大不相同,這個故事寓意很深,並非心中無定見,可分兩個層次來談:表面上,讓人看到的是做法變了,實質不變,還能獲得彼此認同;實際上,莊子是要闡明他生命觀之譬喻。

順勢而為 何必執著

談到莊子這個人,他的思想上承老子、下啟禪宗、旁通儒學、對照西方哲學,影響中華文化至深且遠;老子思想歸於道,莊子將之發揚光大;這裡講的「朝三暮四」正是闡述「道」──是順著狀況去做,使群體達到圓融滿意的境界。如餵食猴子「早上三顆,晚上四顆。」猴子聽了都很生氣。他改口說:「那麼早上四顆,晚上三顆吧!」猴子聽了很高興。名與實都沒有改變,而應用之時可以左右猴子的喜怒,這也是順著狀況去做啊!

此寓言引申到做人處世的道理,人們處心積慮去追求是非,卻不知萬物本來就是相同的,是有是的理由,非有非的觀點,沒有全然要這樣,不要那樣,何必太執著呢?是故聖人能夠調和是非,讓它們安頓於自然之份──即是非並行而不衝突,是故,莊子所謂「朝三暮四」便是順勢而為的人生哲理,亦如惠能大師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的說法,人世間的紛擾若能崇尚「自然」(即自己本來的樣子),哪會處處煙硝四起,紛爭不斷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