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位於地震帶上的台灣,超過二十七年的老房子占了有人居住房屋數的四成三,更有一成五的房子是磚造且超過二十七年,雖然屋齡並非抗震主因,但經過歲月,老房子仍需要檢查結構。對住家結構仍有疑問,最好向各縣市結構技師、建築師公會請求鑑定。
據營建署的統計資料,台灣目前有人居住的房屋數超過六百三十七萬間,其中以磚造為主的老屋有九十六萬間,以鋼筋混凝土及鋼骨結構的房子比例逐年成長,但磚造或是加強磚造的房子占了兩成三,仍然有一百四十七萬間。
有人認為,房子經九二一大地震的考驗,就可安心,但中信房屋行銷企畫部提醒,屋齡大小與結構未必跟「危樓」畫上等號,但偷工減料或是改裝的二次施工,都很容易使建築成為危樓。
房仲業者也提醒,從SARS後大量的投資客進入房市,將老屋換新、隔局變大,表面華麗,卻是把有問題的結構都「包了起來」,買屋時也要格外小心。
目前有人居住的房屋裡,只有一成屬於先進的鋼骨結構。信義代銷研展經理陸彥甫表示,台灣一般建築都可以抵抗四到五級地震,就算是鋼筋混泥土,只要施工用料實在、監工確實,房子未必比鋼骨住宅差,最重要的是別任意改建加蓋或變更原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