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與「白梅」

文/孫博 |2023.04.28
832觀看次
字級

文/孫博

近日拜讀〈從蜜蜂畫社到中國畫會〉一文,頗有啟迪。「蜜蜂畫社」於一九二九年冬在上海創立,在此基礎上,「中國畫會」於一九三二年六月就在上海成立。它們都是二十世紀上半葉重要的美術團體,會員積極投身抗擊日寇、扶危救困的活動。我亦十分贊同作者張逸良先生的觀點:「它們在弘揚中國傳統繪畫藝術、推動中國畫改革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段歷史著實不應忘卻。」

與此同時,對文中所提及的滬上(上海別稱)書畫名家孫雪泥(一八八八~一九六五)先生,我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也勾起了不少回憶。

第一次知道孫雪泥的大名,還是四十多年前,那時我在上海讀初中。

由於自幼愛好繪畫,被選入學校美術小組。有一天,黃老師在教授蔬果寫生時,特意貼出樣板畫〈喜氣滿人家〉。至今清晰記得,畫面以冬瓜、番茄、豇豆、青椒等組合而成,有的放入竹籃中,有的平躺在籃外的空地上,畫作散發出清新雅致、喜氣盈人的氣息。黃老師說,這幅看似平淡的農家題材國畫,實際上包含了畫家的獨具匠心,筆法細膩又不失灑脫,留白恰到好處,充滿生機的瓜果躍然紙上。也許是「五百年前是一家」的緣故,那天我就記住了作者「孫雪泥」三個字。後來,還臨摹過他的數幅蔬果小品,受益匪淺。

高中時代,我的書法和水粉畫同時被區級入選,在中山公園參展。可惜,進入大學後再也無暇提起畫筆。一九九○年漂洋過海後,為了生活而奔波,更不可能畫畫了,似乎也忘記了書畫愛好。

二十多年前,我參加「多倫多華人作家協會」的聚會,首次遇到了溫文爾雅的孫白梅老師,從她的言談舉止便知,出自上海的大家閨秀。「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彼此交談甚歡。由於作協以講粵語為主,她聽不懂,我馬上介紹她加入「加拿大中國筆會」──大陸作家、學者為主的文學團體,交流方便。

文學使我與孫老師走到一起,成了「忘年交」。當我得知她的父親就是我青少年時代崇拜的孫雪泥時,更是肅然起敬。由於她的母親愛好戲劇,因此她自幼受到雙親的文化藝術熏陶,喜愛文學藝術,酷愛戲劇。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她從上海外國語學院畢業後留校,一直從事英語教學,曾開設美國戲劇課,還翻譯了美國名劇《慾望街車》等著作。八十年代初,她就來到了加拿大,在大學進修北美戲劇,撰寫了《西洋萬花筒──美國戲劇概覽》等著作。後來,她與夫婿移居多倫多,一直在公立圖書館工作,並任加拿大聯邦翻譯局註冊翻譯。

孫老師曾與我談及父親不少往事。孫雪泥五歲就能剪紙,十六歲中科舉,開始習畫。一生專研繪畫,工山水、花卉,尤擅鱗介、蔬果、梅花等。山水畫繼承雲間畫派,花果則宗明代孫克弘,兼取各家之長,所作風景和蔬果,淡雅秀逸,頗有韻致。他亦善於舊體詩,多寫詠物之作,平易而富風趣。

孫雪泥出於對美術的摯愛和謀生的需要,經過數年艱苦創業,摸索出一條使藝術和實用完美結合的途徑。他於一九一七年創辦上海生生美術公司,以名畫家和自己的作品,精心印刷製作日曆、團扇等,出版了《世界畫報》等頗有影響的美術刊物。一九二八年,他採用新製版工藝印刷《良友畫報》,十分精美。之後,他歷任上海畫片出版社編輯部主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理事等。

孫雪泥的畫往往與題詩輝映成趣。他在詩畫中追求淡雅寧靜的意境,除了畫雄山大川外,更擅長園林佳景。在花卉方面,他偏愛畫梅,陶醉於疏影橫斜、暗香浮動的氛圍中,著意頌揚梅的高潔。他給三個女兒取名為紅梅、綠梅、白梅,足見愛梅之深。

如今拜網絡所賜,我上網觀看了孫雪泥的兩百多幅畫作,似乎回到了青少年時代。重溫他的作品,仍然鍾情蔬果之作,具有濃郁的煙火氣,看了有一種想下廚的欲望。

其實,富有詩意的「雪泥」是孫老先生的號,他原名鴻,字傑生、翠章,別號枕流居士。雪泥源於蘇軾的名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這似乎也是他老人家淡泊一生的寫照。

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女)。」孫白梅繼承父親衣缽,為人低調,不計名利。我擔任加拿大中國筆會會長十多年,幾次邀請她出任學術部長,均遭婉拒。但筆會需要英文資料,她均會在第一時間完成翻譯,分文不收。

十多年前,一幫文友聊天,孫老師說在圖書館工作了十六年,就要退休了,都不知道怎樣安排以後的時間。我開玩笑說,可以翻譯我的長篇小說《茶花淚》,因為這本書可讀性較強,在中、台分別出版了簡繁體字版本,市場反應不錯。過了一個月,年近古稀的孫老師告訴我,經過激烈思想鬥爭,最後「自我挑戰」的想法占了上風──準備首次翻譯這麼厚的中文書。

她沒提任何報酬等條件,也不知日後是否能出版。說實話,我當時也沒有把它當回事,覺得二十五萬字的書怎麼可能翻譯呢?一年以後,孫老師果真打電話來,說已翻譯好,還請了一個洋人女同事潤色,那人是圖書館的館員,相當於正教授級的人馬。

在全球出版業並不景氣的情況下,我聯繫了好幾個國家的數家出版社,經過幾年周折,最終美國一家出版社答應出版,並於二○一九年推出市場。從中也可窺見,中文作品要走向世界並非輕而易舉。也不是每一位中文作家都能碰上這麼好運氣的,對於孫老師的鼎力相助,我將永遠銘記在心……

行文至此,我收到了年過八旬的孫老師所送的文集《聊贈一枝春》,這也是我二○二三年收到的第一本書。窗外白雪已融,隨著這本書的到來,春天似乎提前降臨了。書名出自北魏儒將陸凱的〈贈范曄〉詩:「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我內心思忖,孫老師也是盼望文集能帶給讀者一絲春意吧。

我馬上打開四百多頁的書,迫不及待地閱讀起來。全書共分七個部分,精選了她的一百多篇短文,記錄了數十年的心路歷程。她的筆下包羅萬象,上到天文地理,下至柴米油鹽,既有錦繡河山,又有異國風情;既有古今獵奇,又有藝壇馳騁。她的文字情真意切,讀後往往使人眼前一亮,常常又發人深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