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者減10%體重 才有助心血管健康

 |2023.04.28
2189觀看次
字級
減重最重要的是「改變行為」,建議飲食以低碳為主,澱粉選擇地瓜、南瓜、全穀類等;圖為南瓜料理。 圖/123RF

【本報台北訊】台灣每4人就有1人肥胖!肥胖是許多疾病危險因子,根據最新研究發現,5成肥胖的人是因為「飢餓大腦」、「情緒飢餓」所致,因此難以單靠意志力達成減重成效。

面對肥胖問題節節上升,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明劼表示,肥胖是進食與代謝的拉鋸戰,當熱量攝取大於能量消耗,體重就會上升。建議肥胖者首要認知自己的肥胖型態,進而可透過醫療、飲食、運動等方式改善,才能遠離慢性病危機。

認識肥胖4型態 針對成因改善

針對「進食行為」與「能量消耗」,國外最新研究將肥胖分為四種型態:

1.飢餓大腦:必須吃下總熱量比別人多62%的食物,才能獲得飽足感,經常克制不了「嘴饞」。

2.情緒飢餓:焦慮感特別高,是其他族群的2.8倍,情緒進食是肥胖的主因。

3.飢餓腸道:胃排空的速度比別人快31%,容易多量多餐。

4.代謝異常:基礎代謝率比別人低12%,造成熱量囤積。

此項研究顯示,飢餓大腦肥胖者約占3成、情緒飢餓肥胖者約占2成,兩者占超過5成,是目前主流的混合型態之一。蔡明劼指出,合併此兩種型態者,就像腦中住了食欲怪獸,總是控制不了進食渴望。飢餓大腦者容易受到外在刺激,例如吃到飽要吃的比別人多才覺得飽;情緒飢餓者常依賴吃東西來獲得滿足、愉悅,釋放負面情緒。若合併這兩型態的肥胖者,很難靠意志力、克服食欲進行減重。

30多歲上班族李小姐,在辦公室長期久坐,常跟著團購蛋糕、飲料等下午茶,晚上回家後邊追劇邊吃洋芋片,160公分的她胖到70公斤,衣服穿不下,原先透過節食減重,沒想到一周就破功,甚至引發報復性進食,後續求助減重門診,在醫療團隊協助下,經過5個月時間,搭配藥物、運動及日常行為改變,成功瘦下15公斤。

「減肥的路很孤獨!」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部分民眾雖然透過飲食、運動減掉3至5%體重,但屬於少數族群,多數想要減重者都失敗,因為容易被美食等外在因素誘惑,即使知道要運動、控制飲食,但遵從性仍然不高。根據美國研究,減重至少要減去10%體重,才有助於維護心血管健康,尤其有高血糖等問題者,需要訂更高的減重目標。

改變行為多運動 每周150分鐘

近年減重藥物推陳出新,除了坊間火紅的瘦瘦筆,近日台灣也引進口服減重藥物,屬於自費處方藥,須經醫師門診評估,BMI≥27肥胖者才可使用,自費每月約數千元不等。林文元說,整體療程約12周,前2至4周會有初步效果,但可能有副作用、甚至效果有限,須按照病人實際情況定期追蹤了解。

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醫師安欣瑜表示,減重除了醫療協助,最重要是「改變行為」,可透過生活型態、飲食、居家運動調整改善,讓飽受焦慮、壓力的民眾,不必再靠吃來紓壓。建議飲食以低碳為主,選擇食用低脂食物、豆腐,澱粉選擇地瓜、南瓜、全穀類等,透過211餐盤掌握分量;運動應每周150分鐘,包括居家肌力訓練、高強度間歇式有氧運動,輕鬆在家就能完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