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敗食欲怪獸、幸福減重合照儀式。左起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蔡明劼、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醫師安欣瑜、友華生技醫藥企業公共事務部處長陳嬿娟。圖/台灣肥胖醫學會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根據《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資料顯示,肥胖每年約造成5百萬人口死亡,是全球第五大死亡因子;同時,根據《2017-2020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果報告》,台灣肥胖(BMI≧27)的成年人約23.9%,相當於每4人即有一位肥胖者。專家表示,面對節節攀升的肥胖狀況,台灣應向世界看齊,透過「認知」、「醫療」、「行為」多管齊下的方式減重。
根據國外最新研究指出,肥胖型態可分為四種,而有5成肥胖民眾為合併「飢餓大腦」、「情緒飢餓」兩種型態的混合型,難以單靠「意志力」達到減重成效。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進一步解釋,民眾首先要「認知」到自己的肥胖型態,了解型態之後,遵循「醫療」用藥建議,再透過飲食、運動等「行為」,落實全面的體重管理策略。
減重最忌 亂槍打鳥
「肥胖是進食與代謝的拉鋸戰,當熱量攝取大於消耗,就會讓體重上升!」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蔡明劼表示,最新研究針對「進食行為」與「能量消耗」,將肥胖劃分出四種型態:
1. 飢餓大腦:必須吃下總熱量比別人多62%的食物,才能獲得飽足感,經常克制不了「嘴饞」。
2. 情緒飢餓:焦慮感特別高,是其他族群的2.8倍,情緒進食是此型態肥胖的主因。
3. 飢餓腸道:胃排空的速度比別人快31%,容易多量多餐。
4. 代謝異常:基礎代謝率比別人低12%,造成熱量囤積。
「揪出肥胖型態之後,研究更證實藥物減重的重要性。」蔡明劼表示,根據型態精準用藥的受試者,在長達一年治療後,減去5%體重者高達98%!總體而言,精準用藥的肥胖者一年平均可減去15.9%體重,而研究中的對照組在一年後僅減去9%。
相較於亂槍打鳥、使用錯誤方式,蔡明劼強調,找出「肥胖型態」並「對症下藥」,才是成功減重的關鍵。
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安欣瑜醫師,分享打倒食欲怪獸、對症下藥,以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達成幸福減重目標之臨床經驗。圖/台灣肥胖醫學會提供
然而,肥胖型態非單一可能,「飢餓大腦」約占3成、「情緒飢餓」約占2成,包含重疊的部分,兩型態約占5成以上,是目前主流的混合型態之一。「合併此二型態者,就像腦中住了食欲怪獸,總是控制不了進食渴望。」蔡明劼指出,「飢餓大腦」型態者,最常受外在刺激影響。
譬如,最愛Buffet吃到飽,不知不覺吃得比別人多,才感到飽足;而「情緒飢餓」型態者,經常依賴吃東西「釋放」負面情緒,為了獲得滿足感、愉悅感,而無節制地進食。合併這兩種型態的肥胖患者,要靠意志力減重、克服食欲,可說非常困難。
針對肥胖型態 精準投藥
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醫師安欣瑜表示,所幸,現在有了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可解決飢餓大腦、情緒飢餓的「餓」夢!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顧名思義,擁有雙重功效,作用於大腦食欲中樞,可同時降低飢餓感、降低食物渴望,幫助民眾從「源頭」解決肥胖問題。
安欣瑜分享,減重第一步,是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在找到自己的肥胖型態後,精準投藥,方能踏上「幸福體重管理」的安心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