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極為平易近人的成語,生活中隨處可見。然其激勵人心的平易用法,卻幾乎使人忘了它的源頭──《景德傳燈錄》。
北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湖南長沙景岑號招賢大師》:「百丈(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丈(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由此觀之,原指佛教修行所達到的極高境地,修養達到一定造詣之後,意即到了百丈竿頭不再前進,雖然得道也還不是最高境界。換言之,到了百丈竿子的最頂端,仍然是要繼續深造,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此後,乃由此逐漸衍伸比喻不能滿足已有的成績,更要一次又一次的努力。
因此,「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明顯具有激勵人心的作用。總在人們怠忽本份或者自滿自是的時候,以一記警鐘的角色提醒人們──未來的路無限綿長,可努力的空間永無止境。是以,它往往是學無止境的同義詞,更是勉人謙遜以對的灌頂醍餬。
於是,我們往往在最了不起的人格面前,看到這樣不輕易自滿自誇的表現。他們總在榮獲冠冕時,以平靜面對喜悅之情,並將心思放在下一場競賽上;溢於言表的興奮之情不會停留過久。這便是得失融通、寵辱不驚的人格典範。
是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往往亦蘊藏佛家哲理在內,一山還有一山高,修行的極致境地尚在十方世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