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三十三歲陳小姐在坐月子期間出現皮膚異常,膿疱從眼周、嘴巴、脖子蔓延到手肘、屁股,全身皮膚皺褶與關節處嚴重潰爛,使用止癢藥、止痛藥和消炎藥都沒效,後確診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治療期間一度感染肺炎昏迷,送加護病房插管使用葉克膜,與死神拔河一個月,才救回一命。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表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簡稱GPP)是影響遍及全身內外的皮膚重症,據統計全台約有五百多位病患,急性發作期病程發展凶猛,患者面對未知的急性發作,如同背負不定時炸彈。
所幸,目前已發展出針對GPP關鍵致病機轉IL-36發炎路徑所設計的生物製劑,可精準阻斷患者發炎反應,達到抑制急性發作的效果,除了可以消除膿疱症狀,也能緩解疼痛、讓皮膚宛如新生,提升患者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