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邊陲校園機能 用設計共創多元學習場景

曾博群 |2023.04.17
1020觀看次
字級
南投縣埔里鎮中峰國民小學改造後生態場域。圖/教育部提供

【記者曾博群台北報導】教育部「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今日舉行成果分享會,邀請參與改造計畫的學校及設計團隊代表,分享設計思考導入校園的改造過程中,不只在硬體上,也在教育現場與學習環境點燃各種變化的火花。

「學美.美學」計畫自108年啟動迄今,已於全國各地共樹立75所校園美感改造示範學校。111年度的改造內容,除了持續理化、韻律、天文、家政、音樂等各類主題教室的優化改造之外,也包含校犬校貓生命教育園地,以及桃花心木生態場域等「無牆教室」。

挺過921震災,陪伴南投縣埔里鎮中峰國小重建的桃花心木老樹,是全校的精神代表,而環繞桃花心木構築而成的戶外平台,是學校進行校本課程教學的無牆教室,然而長年的風吹日曬雨淋,木作平台的損壞情況愈來愈嚴重。

澎湖縣馬公市中正國民小學改造後戶外遊具。圖/教育部提供

透過團隊的協助,採用有機形式形塑鋼構錯層平台,並以編織攀網取代傳統樓梯,透過高低層次錯落的地景通道與樹屋,讓生態的觀察與體驗不再僅限於水平範圍,創造出讓學童親近大樹的不同角度,以及饒富驚喜的自然多元探索途徑。

澎湖縣馬公市中正國小學校廣場上的4座水泥溜滑梯,曾是下課時最熱鬧、笑聲最歡快的所在,更是每位畢業生邁向人生新階段的離校必「滑」之路。惟因部分地方老舊而封鎖,透過團隊協助,利用原本滑梯結構,改造成兩道攀爬坡,更活用滑梯間的階梯地形,讓承載情感與回憶的微笑廣場重生,也延續全校師生及校友的笑聲與記憶。 

高雄市苓雅區四維國小不分類資源班教室在進行以小組對話為主的教學課程時,常發生互相影響的情形,且教室裡塞滿各式各樣的物件與教具,也影響教學的品質。透過團隊協助,將教室規劃分為教師與公共空間、彈性空間、開放空間,老師可依課程內容、人數等不同條件,設計出能安置身心、自在展能的特教教室。

高雄市苓雅區四維國民小學改造後不分類資源班教室。圖/教育部提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