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年節後回到工作崗位的上班族,是否開始煩惱過年期間食物熱量轉換成身上脂肪?麻煩的是,三餐在外的上班族,卻很難做好飲食控制。營養師建議,購買外食,務必看清營養標示,即使標明低脂、低熱量、低糖產品,也應仔細確認營養標示是否符合內容物。
台北市立忠孝醫院營養室主任洪若樸表示,以現行台灣規定,消費者可從營養標示看到熱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五種基本營養素含量;若各家廠商宣稱產品是高鈣、高鐵、富含維生素C或添加維生素A,也須標示宣稱的營養素含量。
例如高纖食品,每一百公克食物需有膳食纖維六公克以上,而「低脂」飲料,每一百毫升脂肪含量應低於一點五公克;若是固體食物,每一百公克脂肪含量也須低於三公克。
她說,包裝食品隱藏的油脂,必須計算熱量來自脂肪的比例才能了解。
例如市售洋芋片、夾心餅乾,多屬脂肪偏高食品,因這些食品脂肪含量占熱量來源的比例,皆超過百分之三十(脂肪含量乘以九,等於由脂肪提供的熱量,再除以總熱量,就得出總熱量來自脂肪的比例),有些甚至占百分之五十以上,此類食品少吃為妙。
洪若樸建議,外食族應改變吃法,例如泡麵時,把所附的油包少放一半,可少攝取油脂;若下午嘴饞吃一包一百二十四卡的蘇打餅,約半碗飯熱量,那晚餐就應少吃半碗飯做替換。
她說,閱讀食物「營養標示」才不會吃得茫然,不僅可輕鬆控制體重,身體也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