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塊文化提供
文/丹尼爾‧品克,譯/趙盛慈
「自我揭露」是應付後悔的特效藥,否認後悔則會導致身心疲累。將悔恨抓得太緊,會使我們陷入不健康的芻思。比較好的作法是回想並放下。說出隱藏在心中的悔恨,可以減輕負擔,開闢一條賦予後悔意義的路。
比如,包括加州大學河濱校區的盧波米爾斯基在內等心理學家都曾進行研究,建議人們以不同的方式因應正、負面的經驗。研究對象寫下負面經驗(如後悔),甚至對錄音機訴說悔意,每天只要15分鐘,整體生活滿意度將大幅提升,身心狀況也更安定。這是單單在腦中思考負面經驗無法達到的好處。正面經驗則相反。寫下或說出光榮的勝利或快樂的時光,會導致好的感受減少。
理由是,不論書寫或講出口,語言都能強迫我們專心組織與整理想法;這也說明,自我揭露何以是應付後悔的關鍵。它將我們心中模糊的抽象概念轉換成具體的語言單位,有益於化解負面情緒。
更上一層樓的良方
以上說明了當我們將情緒視為顯示想法的訊號,後悔是能帶領我們更上層樓的良方。感覺促成思考,思考促成行動,後悔施展魔力—磨練決策、使人精進,帶我們掌握深刻的意義。寫下後悔的事或找人訴說悔恨,可將這次經驗從情緒轉移到認知的範疇。我們不讓難受的感覺不受控地在內心翻攪,而是藉由語言的幫助,捕捉後悔,將之定調,開始拆解分析。然而,這個方法對正面經驗比較沒幫助。不去分析人生的快樂時刻或賦予意義,有助於留住當下的驚奇與快樂。剖析稱心快意的事,會讓事件不再無與倫比。
揭露自我的人,擔心旁人是否看扁自己,尤其是講述過往不夠謹慎、不太可靠、不勇敢的經歷。可是事情並沒有我們想得那麼糟。我們當然有可能透露太多。而分享過多關於自身的私密細節,會令聽者渾身不自在。不過證據顯示,自我揭露更常帶來拉近人際距離的效果,而非招致批評。一份重要文獻回顧指出:「對他人訴說內心話的人,通常比吝於表達想法的人更受喜歡。」
寫給自己看也很好
如果你很容易因為別人對你的看法而心煩意亂,那你可以選擇不向他人透露後悔之事,自己知道就好。德州大學社會心理學家詹姆斯.潘貝克(James Pennebaker),在1990年代開始進行一項開創先河的實驗。這30年來,潘貝克及其他學者據此擴大研究,證明了單純將情緒困擾寫下來,即便只寫給自己看,都很有用。好處包括:較少看醫生、情緒獲得長期改善、免疫功能提高、學業成績進步、待業者更快找到工作等。此外,潘貝克肯定,這些益處觸及的範圍廣泛:「揭露的好處普遍延伸至各種不同情境,橫跨許多個別的差異因素,以及數種西方文化,並且不受社會回饋的影響。」
面對各種後悔,第一步都是將後悔說出來。自我揭露具備內在獎勵的效果,且具外部價值,足以減輕我們的負擔,讓抽象的負面情緒變具體,並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因此,請試一試下面任一種作法,開始著手管理後悔的情緒,提升未來的生活品質:
˙連續3天,花15分鐘,寫下後悔之事。
˙連續3天,花15分鐘,打開錄音裝置,訴說後悔之事。
˙找一個人面對面或在電話中述說後悔之事。適度提及事情的細節,但要設下時間限制(如半小時),以免反覆同樣的話,或者愈說心情愈糟。
(本文摘自大塊文化出版《後悔的力量》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