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馬克宏。圖/歐新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完成訪問中國大陸的行程後,回程在專訪中的一席「歐洲不應因台灣 捲入美中衝突」等言論引起盟友怒火。台灣議題再受熱議,更意外催化國際對台好感,顯示台灣重要性已成全球共識。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IFRI)亞洲研究中心主任朱利安(Marc Julienne)指出,戰略模糊對國際形象帶來傷害,認為馬克宏的「第三路線」策略缺乏清晰度,對俄國、中國獨裁時而批評、時而親暱,令人霧裡看花,戰略可信度大打折扣。
由於議員、學者都在行前呼籲馬克宏向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重申台海穩定重要性,表示台灣議題才是關鍵,但馬克宏卻「裝聾作啞」,被參議院外交與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卡托蘭(André Gattolin)痛批馬克宏是「雙腳落入北京陷阱裡」。
就在各方以為這趟毫無結果的訪中之旅將劃下句點時,馬克宏在回國專機的訪問卻將台灣議題再次推向國際舞台,而馬克宏則成為全球眾矢之的。
他說,歐洲要避免因台灣議題被捲入「不屬於我們」的衝突,強調歐洲戰略自主,減少對美國的依賴。「歐洲人面臨的問題在於:加速台灣(危機)對我們有利嗎?沒有。更糟的是歐洲人自認應該在這個議題上成為追隨者,根據美國的節奏和中國的過度反應做調整」。
馬克宏不斷強調的「第三路線」其實大有淵源,也是直到今日都被法國奉為外交圭臬的「戴高樂主義」。當時戴高樂將軍不與美、蘇兩陣營為伍,欲開創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更在1964年搶先全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交。
歐洲戰略自主在法國倡議下,已成歐盟準則。推廣歐洲主權沒有錯,但為何這番「棄台論」會引發如此激烈反應,導致全球盟友不滿?主要包含許多原因:
一是分化歐盟內部與跨大西洋團結,馬克宏強調不做美國附庸,然而美國在眼下俄烏戰爭中大力軍援烏克蘭,提供歐洲安全保護,甚至遠超於不斷喊話的法國。
跨大西洋聯盟的重要性,俄國鄰近的中東歐感受最深,因此也在馬克宏失言後首先發難,批評馬克宏破壞歐、美結盟,甚至可能置烏克蘭於危險之中。
中東歐大聲疾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聯盟必須團結一致,讓歐洲與美國相鬥是死路一條」、「和美國的同盟是絕對的基石」;許多人甚至分析,沒有美國,烏克蘭恐怕已經落入俄羅斯之手。
言論也差一點引發歐美摩擦。美國共和黨籍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質疑雙方關係是否要重新調整,表示若歐洲不願在台灣議題上選邊站,則美國大可讓歐洲自己對付俄國。
法國策略研究基金會(FRS)研究員博達安(Antoine Bondaz)告訴星期日報(JDD),這番話無疑在法國盟友間製造「不必要的質疑,這在需要展現統一陣線的時刻絕非好事」。
所幸美國白宮出面緩頰,表示美法互信、關係良好。而法國政府也趕緊滅火,稱法國在美、中之間從不保持「等距關係」(équidistance),法美享有共同價值。
不僅是美國與歐洲盟友,還有日本、加拿大、澳洲等面臨中國大陸威脅國家的抗衡努力,也都可能被自認代表歐洲的馬克宏影響。
華爾街日報也評論,「沒人想要台灣危機,但要避免,就需要可信的威嚇力…他無用的評論將破壞美國和日本在西太平洋對中國的威懾」;紐約時報則認為法國外交破壞了美國「遏制」中國的努力。
此外,馬克宏說台海危機來自於「美國的節奏與中國的過度反應」,暗指美國是造成緊張升級的主因。
馬克宏「棄台」風波引發國際撻伐,不僅歐、美盟友批評,法國國際形象也令人質疑,迫使馬克宏在荷蘭訪問時還召開記者會澄清,「支持維持台灣現狀,對台海立場未變」。
然而,「多虧」馬克宏失言,國際輿論再次關注台灣議題,並逐漸形成共識:台灣有事,全球都將面臨衝擊;守護台海,民主陣線人人有責。
危機成轉機。如駐法代表吳志中所說:「所有輿論一面倒都在支持台灣,台灣從來沒有獲得如此強大的曝光度與支持。」
如費加洛報(Le Figaro)12日報導的「為何不能忽視台灣」一文,法國媒體都藉機分析台灣的重要性。
首先,便是台灣的地緣政治與經濟地位。主流媒體一再強調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龍頭地位,「若台灣落於北京之手,意味著透過骨牌效應,西方影響力將在全球經濟之肺消失」。
重點周刊(Le Point)更指出,馬克宏的言論與歐洲存在的價值—人權—相反。「說台灣不是戰略要務不是有違道德,而是歐盟抱負,或者也是存在目的、計畫、中心思想、運作與理論意義的根本大轉變」。
法新社前總編輯董尼德(Pierre-Antoine Donnet)表示,馬克宏的政治錯誤意外地帶來好結果:「其喚醒了某些人對台灣的好感。與馬克宏一開始的目的大相徑庭,現在我們談論越來越多台灣了,為此我向馬克宏道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