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市民超市等著結帳。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3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寫下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最大降幅,可能在未來幾個月使整體通膨壓力緩和下來。另外,上周初次申領失業金人數意外高於預期,反映就業市場逐漸放緩。
美國勞工統計局昨(13)日公布數據顯示,在供應鏈改善和大宗商品價格回跌下,衡量批發價格的PPI在3月比2月下降0.5%,是2020年4月以來最大降幅;年比上升2.7%,為兩年多來最小升幅。
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PPI,月比下降0.1%,年比上升3.4%。彭博預測,整體PPI月比持平,核心PPI月比上升0.2%。整體PPI月比下降主因商品價格下滑,其中80%下降與汽油價格回跌有關。
除了「CPI」之外,「PPI」也是衡量通膨程度的常見指標,究竟 PPI 是什麼?跟 CPI 有和不同?與通膨的關係是什麼?會如何影響股市與經濟市場?
PPI 指的是「生產者物價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 PPI),是一個用來衡量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投入成本的平均變化的指數。若生產成本越高,最終會反映在產品的價格上,所以 PPI 被視為 CPI 的先行指標,以及預估通膨的指標之一。
那何謂CPI? CPI指的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它是反應一個地區與居民生活有關的商品與勞務價格的物價變動指標,以百分比表示,也是衡量通貨膨脹的主要指標之一。 它的計算方式,是各國政府機構,會依據多種商品和服務零售價格的平均變化值來計算。
美國的 PPI 生產者物價指數是由美國勞工局統計公布,範圍涵蓋大約 10,000 個產品,例如:農業、採礦業、製造業、天然氣、電力等行業,和約七成以上服務業的產出,例如:批發零售、運輸倉儲、金融保險等,其中最常被查詢使用的是整體商品原物料市場的 PPI。
那PPI 和通膨的關係是什麼?
PPI 和通膨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 PPI 是生產者所支付的成本,如果 PPI 上漲,意味著生產廠商必須支付更多的成本來製造產品,那麼生產廠商可能會將這些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進而導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使通膨程度加劇。
因此,當生產者物價指數比預期高時,代表有通貨膨脹的風險﹔當生產物價指數比預期低時,則代表有通貨緊縮的風險。
另外,勞工部13日也公布的另一資料顯示,美國截至8日止的上周初領失業補貼人數為23.9萬人,比前一周增加1.1萬人,並高於市場預期的23.2萬人,顯示美國勞動市場緊俏狀況正在緩解。
另外,截至1日止,美國當周的連續請領失業救濟金人數為181萬人,比前一周減少1.3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