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紐蔻
不知打從什麼時候起,我發現每助養一個孩童,就像走進一間密室,每一間都大相逕庭,得去探索、去互動,方能了解他的生活、他的國家,看著他一年一年長大,而不靜止在帳戶上的扣款。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密室,能帶給自己多大的天地,就看自己能找到多少扇門。
初始,我會寄上一年一次的耶誕卡,後來,隨著助養的孩子年歲增長,我們書信往返次數增多,更後來拜網路之賜,可以直接在世界展望會官網寫信,省去買郵票、投郵筒的時間,寫信,更為便利。農曆年空檔,整理多年來與各國孩子們的信件、照片,赫然發現一個巧合,每次與一個孩子緣分告一段落的時間,幾乎都在春天,寫給他們最後一次的信,也都止於三月。
年後開工上班,收到展望會來函「感謝您長期的愛心支持,孩子生活水平逐漸提升,不再需要資助……」沒想到的竟是跟我寫信寫得最勤,來自戰區的孩子,同我一樣喜歡讀詩,會在信裡介紹自己國家詩人;某年中秋節,我寫下嫦娥與玉兔美麗的神話,拍下那年月餅在雲端上贈與他,沒承想,他則畫下這神話與月餅回贈我──這是一個與我特別有緣且心思細膩的孩子。要與他「說再見」,頓時,我的密室刷地關閉每一道門,也關上全部的燈光,漆黑,寂靜。
其實這是好消息,代表孩童生活環境已日益完善。這麼多年了,我也逐漸習慣作為彼此人生歲月相互陪伴的一段段助養。準備好臨別禮物,並拍下一張張他畫作的照片寄給他,打開電腦,寫下與他的告別信,「秋天遇見你,春天要分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試著翻譯蘇軾的詞,藉由詩詞為我們的密室又打開一扇門,照進永不滅的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