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永山久夫
京都、奈良或鐮倉等地的寺廟附近,通常都會有幾家觀光客也能輕鬆走進去品嘗的精進料理餐廳。
本膳料理或懷石料理等名稱,傳達的是「料理的形式」;相對地,所謂的「精進料理」,則是傳達「食材的特色」。簡單來說,精進料理是一種不使用動物性食材的料理。
精進料理,起源於僧侶以供奉佛前的供品為食材所烹調的食物,直到鐮倉時代(一一八五~一三三三)曹洞宗開祖道元禪師時,才正式定名。
佛教有禁止殺生的教義,所以僧侶們也避吃肉、魚,改以豆腐或豆皮等黃豆製品取代,加上蔬菜、海藻、穀類等,就成了精進料理的主要食材。
起初只是非常清淡粗糙的餐食,漸漸地,修行僧會以不同方式加工或烹調,變得愈來愈精緻,現在已成為法會或法事上常見的料理。
精進料理的餐桌禮儀,基本上和其他日本料理沒有太大不同,但畢竟是來自寺院的料理,還是有幾項規矩,尤其在寺內食用時更需要注意。
用餐前,等所有人入座後,在典座(負責掌廚的僧人)號令下,大家一起雙手合十。
用餐當下,盡可能不交談。過去在寺院裡吃飯是禁止交談的,但現在只要嘴裡沒有食物,稍微講幾句話沒有關係。
嚴禁殘留食物。佛教嚴格規定不可浪費食物,必須盡力吃乾淨,連一顆飯粒也不能剩。為此,最後得在碗裡注入溫水,將沾在碗裡的飯粒沖下來喝掉。
此外,用餐至尾聲時,須留下一小塊醃蘿蔔,目的是用來將碗盤擦拭乾淨,最後再將這塊醃蘿蔔吃掉。全部吃完後,再次雙掌合十以示感謝。
近來喜愛精進料理的不只日本人,一些將精進料理視為健康日本料理的外國觀光客也很喜歡。儘管在自己家裡或餐廳時對規矩不必太過要求,但畢竟精進料理誕生於日本,身為日本人至少該了解它的由來。
(摘自《日本和食考:連日本人都大驚奇的和食百科》,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