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博群台北報導】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昨舉辦2023台灣半導體產學論壇,現場聚集100多位產官學研意見領袖參與。主委吳政忠表示,台灣半導體業要「居高思危」,IC設計是未來產業應用源頭,台灣得「補強」,國科會將在歐洲設立IC設計前進基地,吸收國際人才後送台灣,將爭取預算、跨部會合作,拚2035年之前,將台灣打造為國際IC設計重鎮。
居高思危 優勢擴至多領域
吳政忠表示,近年半導體產業將台灣推上國際舞台,台灣半導體有3至5年優勢,台灣若不把握這機會、走得更遠,也會成為危機,「居高要思危」,把半導體優勢擴散到汽車、電腦、精準健康、食醫住行等領域。
他指出,IC設計是所有產業應用的源頭,IC設計成本也會愈來愈高,光是靠本土創投資金還不夠,期望打造IC設計產業一條龍模式,吸引國際人才進到台灣,國際資金就有機會跟著挹注台灣。
吳政忠表示,台灣正處於半導體產業向上突破的最佳契機,國科會積極偕同相關部會,緊密結合研發、IC設計、晶片製造,規畫2035半導體科技與產業布局;同時規畫未來在台灣打造國際IC設計訓練基地,另外也將擴大投入先進製程與新興IC設計應用研發與產業補助。
目前台灣半導體製造和封裝都是世界第一,占全球營收過半;聯發科資深副總陸國宏昨在會中表示,台灣IC設計產業為全球第二大,占全球IC設計營收比重約2成。2022年全球IC設計業營收估達2154億美元。交大電子研究所教授李鎮宜則說,IC設計產業在2021年產值首度突破1兆元,他預估2030年將突破1.5兆至2兆元,占全球產值5成。
台積電處長張孟凡昨點出台灣半導體產業面臨3大挑戰,包括前瞻研究、產學落差與人才不足,前瞻研究與人才培育有賴產、官、學界長期共同努力。
STEM人才減少 面臨最大挑戰
陸國宏指出,人才培育是IC設計產業面臨最大挑戰。台灣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人才逐年減少,與美國、歐洲、中國大陸及南韓相比,台灣是唯一理工人才減少的國家,這是一大隱憂,有待政府、教育界、產業界共同努力,鼓勵性向適合的年輕人投入IC設計產業,包括具有冷靜特質的女性工程師。
國科會也發表3項重要亮點成果,包括提早布局次奈米尺度的Å世代半導體,如台大擬態中心博士朱明文藉此將檢測精度極限推進至3皮米(千分之3奈米,並聚焦於更高頻、耐高壓的化合物半導體元件,以及關鍵新興晶片布局Al晶片運算與通訊晶片設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