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韋士塔
科學家不斷開發各種造型的機器人,以提升其功能及應用範圍;除了一般常見的人形,研究人員也仿效各種動物的外觀來製作機器人;目前,耶魯大學( Yale University)和西切斯特大學(West Chester University)的工程師團隊,已開發出一款能夠變形以穿越陸地或水域的機械烏龜,希望這種機器人能幫助人類探索地勢險峻的地區及水底世界。
研究團隊使用仿生設計(biomimetic design),從動物的形態、移動方式汲取靈感,結合海龜、陸龜的重要物理特徵。研究人員表示,這種利用仿生設計製造的兩棲機器烏龜(ART)能在陸上、水中運作。
研究人員在發表於《自然》(Natural)期刊的報告表示:「動物們會依據他們主要棲息的環境,演化出不同的肢體結構,我們結合陸生及水生動物的特點,讓ART可變化形狀。這種海龜造型的軟質機器人不僅能在陸地上移動,其身體結構具有浮力,腿部還能變形為鰭狀,在水中游動。」
ART的四肢結構,內部為人造肌肉,外層則是一種具有可塑性的複合聚合物材料,在較冷的環境中變硬,溫度較高時會變得有延展性。當ART需要從陸上模式轉變為水中模式時,內置的加熱器會從內向外加熱四肢,使複合聚合物軟化。
接下來,機器龜的人造肌肉會膨脹,將扁平的鰭狀肢變成圓柱形的腿(這個變形程序也能反轉),隨後加熱器會關閉後1~2分鐘,讓腿部冷卻變硬,完成變形。如此一來,ART便具備在陸地行走及在水中游動的能力。ART的內部模塊化底盤接縫,則鋪設聚氯乙烯(PVC)管,防止水分滲入。
研究人員指出,ART在水中的移動速度最快可達每小時30公尺,在陸上的行動速度最快為每小時180公尺。相較於與其他生物,ART的移動速度並不快,例如:海龜游泳的速度可達每小時1800公尺,陸龜的行走速度約每小時580公尺。因此,研究人員正在調整ART的腿部運動模式,希望提升其移動速度,並提升ART的靈活度。
除了ART,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盧比奧(Alfonso Parra Rubio)也開發出一種結合軟性、剛性組件的鰻魚機器人,能夠適應不同的地形。
盧比奧表示:「這種蛇形機器人的構造是中空的模塊化架構,結合剛性及柔性元素,充分利用兩種特性的優點,可以在各種環境運作,不僅能提高移動速度,還可節省所需消耗的燃料、電力。此外,模塊化架構的設計,能讓使用者依照需求製作出不同的形狀及尺寸的機器人。」
研究人員說,海龜造型機器人、鰻魚機器人都是軟質機器人在外觀及功能方面的重大突破,若相關技術持續進步,將有助科學家在各種環境進行探索與生態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