皺唇犬吻蝠 能在1600公尺高度捕食蝗蟲 守護水稻免蝗害 蝙蝠立大功

編譯/韋士塔 |2025.08.02
164觀看次
字級
蝙蝠會捕食昆蟲,保護作物。圖/Leibniz-IZW網站
蝗蟲會導致農作物損失。圖/美聯社
噴灑藥劑防治蝗蟲的效果有限。圖/美聯社
蝙蝠能在空中捕食蝗蟲。圖/法新社
水稻若遭蝗蟲侵襲,將危及農民生計。圖/新華社

編譯/韋士塔

水稻是東南亞重要糧食作物,但面臨蝗蟲威脅,一旦這種農作物損失,將使農民與整體經濟蒙受巨大損失。因此,對抗蝗蟲向來是當局與農民的重要課題;近來德國萊布尼茨動物與野生動物研究所(Leibniz-IZW)及泰國宋卡王子大學(Prince of Songkla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發現,被命名為「皺唇犬吻蝠」(Mops plicatus)品種的蝙蝠,不僅能長途遷徙,還能在高達1600公尺的高度捕食蝗蟲,堪稱「水稻守護者」。

研究人員指出,水稻是全球過半人口的主食,東南亞、南亞和東亞是水稻最主要產區。蝗蟲則會對水稻造成嚴重危害,其幼蟲和成蟲會啃食水稻,嚴重影響水稻的生長與產量。此外,蝗蟲能利用風力飛行至海拔300公尺至1000公尺高度,進行長途飛行遷徙。

蝗蟲的飛行遷徙能力,使得他們對水稻的破壞範圍極為廣大,且傳統的防治害蟲藥劑,難以在這個高度發揮作用。

萊布尼茨動物與野生動物研究所的進化生態學系主任沃伊特(Christian Voigt)教授與研究團隊,長年研究蝙蝠飛行和捕食行為;他們發現,皺唇犬吻蝠以高空飛行的飛蝗為食,能限制蝗蟲的擴散,為害蟲控制做出重要貢獻,有助提升南亞與東亞的糧食安全。

研究團隊把最新調查結果發表於《生態》(Oecologia)期刊,強調皺唇犬吻蝠的重要性與價值。沃伊特教授表示,皺唇犬吻蝠是東南亞常見的物種,族群通常有數十萬到數百萬隻,棲息在大型洞穴中,以飛行的蝗蟲為食,包括:褐飛蝗 (Nilaparvata lugens) 和白背飛蝗 (Sogatella furcifera)。

蝗蟲大量出現時,會在高海拔地區高速飛行,侵襲其他地區的水稻田並繁殖。沃伊特教授的研究團隊,在泰國飛蝗年度大規模出現時進行調查,研究團隊使用小型的全球衛星定位(GPS)裝置,追蹤皺唇犬吻蝠在空域的捕食行為。

沃伊特教授表示,皺唇犬吻蝠的覓食範圍達1743平方公里,每次覓食飛行可超過200公里,連續飛行達11.5小時,且有超過50%的時間在距地面150公尺以上的高度,甚至可達1600公尺以上。這種覓食特性,讓牠們成為蝗蟲剋星。

宋卡王子大學的斯里洛潘(Supawan Srilopan)博士說:「我們詳細觀察皺唇犬吻蝠的習性,這種蝙蝠以水稻田為獵場,即使水稻田與牠們的棲息地距離遙遠,因為水稻田會吸引蝗蟲。」

研究人員強調,當局應加強保護皺唇犬吻蝠的自然棲息地、避難所及休息場所。目前這種蝙蝠的數量達數百萬,但全年僅有不到10個洞穴被列入棲息地。當局須保護這些洞穴免受干擾,包括旅遊活動。

報告指出,保護皺唇犬吻蝠,對泰國、中國大陸、南韓及日本的稻農至關重要。這種蝙蝠對害蟲控制有極大貢獻,能持續保障亞洲的水稻生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