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發現受損的金屬能自我修復。圖/法新社、sciencealert、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網站
編譯/韋士塔
有些現象被歸類為「不應該發生」,卻真實存在,也吸引許多科學家嘗試破解其中的奧妙。近來,研究人員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受損的金屬竟能自我修復;儘管金屬自我修復的範圍極小,處於肉眼無法察覺的奈米級別,但科學家表示,若可破解其背後的物理原理,或許將可開啟工程學的嶄新時代。
桑迪亞國家實驗室(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與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在真空中測試1小塊鉑金的韌性。他們以每秒200次的速度拉伸金屬兩端,並觀察到,厚度僅40奈米的金屬晶圓,出現小範圍的自我修復現象。
研究人員指出,金屬的「疲勞損傷」(fatigue damage)是由於重複的壓力與運動所引起的裂縫,導致細微斷裂,最終使機器或結構損壞。令研究人員意外的是,經過約40分鐘觀察,鉑金中的裂縫開始重新融和,並自我修復。
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的材料科學家博伊斯(Brad Boyce)說:「親眼目睹這一幕,我覺得很震撼;我們不曾預料到金屬具有內在的自然自我修復能力,但現在我們證實,至少在奈米級的疲勞損傷情況下,金屬能自我修復。」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目前尚不清楚這種金屬自我修復現象所需的確切條件、發生機制,以及如何應用。然而,金屬自我修復的潛力無可估量,一旦能實際應用,將可大幅降低橋梁、引擎,乃至手機的維修成本與所需人力。
先前曾有科學家提出金屬自我修復的理論,但當時仍為推論;2013年,德州農工大學的材料科學家德姆科維茲(Michael Demkowicz)曾預測,奈米級別的裂紋能自行修復,發生的原因是金屬內部的微小晶體顆粒隨著壓力變化而移動,因而把空隙填滿。
德姆科維茲也參與最新的實驗,並使用升級過的電腦模型,證實他在10多年前有關金屬自我修復的推論,與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相符。
研究人員已把最新觀測結果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報告指出,金屬自我修復的機制,可能與「冷焊」(cold welding)有關;冷銲是指兩個金屬表面在常溫下,因緊密接觸而產生原子相互纏結的物理現象;金屬不需加熱,就能接合。
一般來說,金屬表面通常都覆蓋著一層氧化膜,阻礙金屬原子間的直接接觸,進而抑制冷焊的形成。但施加足夠的壓力時,這層氧化膜可能會破裂,露出下方的金屬表面。一旦金屬表面相互接觸,就容易發生冷焊。因此,冷焊現象與壓力、表面潔淨度、金屬硬度有關。
研究團隊正持續探索鉑金自我修復的原因,他們並表示,該研究還有一項令人振奮的結果,那就是自動修復過程是在室溫下發生;金屬通常需要高溫才能改變形狀,但鉑金的自我修復是在常溫中發生。
德姆科維茨說:「我希望這項發現能鼓勵材料研究人員,進一步探索各種材料能夠展現出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