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文化基金會入住迪化街老屋 推展「數位沙龍」

曹麗蕙 |2023.03.01
1795觀看次
字級
3 月1 日龍應台文化基金會在迪化街一段207 號舉辦「歡欣入厝」茶會,龍應台表示,基金會宗旨就是培養台灣年輕人寬闊的胸懷、全球的視野,獨立思考的能力。「走了十八年,初衷未改。」圖/記者曹麗蕙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2005年成立基金會時,宗旨就是培養台灣年輕人,在被國際孤立的情況下,還可以有寬闊的胸懷、全球的視野,獨立思考的能力。走了18年,初衷未改。」龍應台基金會董事長龍應台今(1日)表示,接手陳國慈在迪化街老屋後,將在老建築中增添新科技,成為「無遠弗屆」全新型態的「數位沙龍」,「要讓全世界都能感受台灣思想的力量。」

基金會今在迪化街舉辦「歡欣入厝」茶會,包括殷允芃、童子賢、嚴長壽、韓家宇、曾智朗、王榮文等基金會董事和顧問都出席,甚至廖咸浩、倪重華、劉維公、鐘永豐,外加龍應台本人,共有五屆台北市文化局長都共襄盛舉。

去年底台灣古蹟認養先趨陳國慈宣布,將創辦並經營五年的私人博物館「迪化二○七博物館」交由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支持培育青年的理想與工作。龍應台回憶,二十多年前是她苦苦哀求陳國慈用力認養市定古蹟,而有了後來的「台北故事館」,「沒想到二十年後,變成她求我,因為她要落葉歸根回香港,希望將最愛的老屋交給基金會接棒。」

但老房子風格優美,但空間極小如何發揮影響力?龍應台表示,過去「思沙龍」活動動輒三、五百人參加,但如今老的一樓的實體空間只能容納三十人,因此董事之一的林百里提議捐贈高科技設備,包括百吋大電視、投影機、導播機、球型攝影機等,「他希望把這地方變成『思想的元宇宙』。」

韓家宇(左起)、殷允芃、龍應台、童子賢、嚴長壽等基金會董事及顧問都出席剪綵。圖/記者曹麗蕙

龍應台說,2005年基金會創立時,台灣如此受國際孤立,「我們一定要讓年輕人看到更寬廣的世界,然而18年後台灣表面上看起來不孤立了,好像成為西方世界的寵兒,可是這種寵愛,讓心裡著實不是很安定、安靜,這種不孤立是不是另一種型態的孤立?」

她強調,時局不同做法不同,「台灣的命運、困難、危機沒有改變,我們都還是懷抱信念,用最大的力氣,培養一代代的年輕人成為有眼光、有氣魄,有社會關懷的人,這一點絕對能做到。」而透過錄影、網路的方式,可以讓全世界的人和台灣做朋友,「尤其在這個亂局中,不是只有美國、中國決定台灣的命運,台灣人自己的聲音可以傳達出去,是基金會很重視的事。」

3月1日開幕後至6月底試營運期間,基金會將結合科技數位元素,推出全新型態的數位沙龍活動,每周六下午上場的「光影下午」將推出「2023紀錄片影展」,正逢俄烏戰爭一周年,以「戰爭凝視」為主題,3月4日首場將播映《烏克蘭:人民的戰爭》,並邀請正在台灣研究的烏克蘭學者瑪驪雅蒳(Mariana Savchenko)現身分享她的戰爭觀察。

「思沙龍」也在新址推出「不尋常對話」(Uncommon Dialogue) 系列。3 月22日的首場就是全球頂尖AI 專家李飛飛與龍應台的跨界對話,主題是「AI:需要人文素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