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懷慈是語音引導音樂冥想專家,會透過音樂帶領學員冥想放鬆。圖/胡經周
文/張瀞文
「人生向前走就好了,幹嘛回頭?」談到和解,有人這樣對郭懷慈說。郭懷慈是心理諮詢師、呼吸療法治療師,她認為,當一個人總是覺得不快樂、覺得「大家都不喜歡我」,卻不試著釐清,就會成為信念,人生下半場也不會快樂;唯有回頭看,才有可能解開曾經綑綁你的不快樂。
郭懷慈的人生和解發生在大約40歲前後,她離婚了。
郭懷慈的前夫楊錦聰是風潮音樂創辦人,兩個人興趣、個性相近,很聊得來,被認為是天造地設的神仙眷侶。結婚大約5年後,郭懷慈發現自己愈來愈不快樂,她自問:「我為什麼不快樂?」那時從事社工的她為了找答案,去上課、也念諮商,慢慢理解發生了什麼事——她一直覺得婚姻就是要盡力支持對方,但是對婚姻、對對方的維護,常常也是慢慢失去自己的過程,「因為我在維護對方時,忘了自己在乎的是什麼,然後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前幾年不覺得委屈,後來愈來愈辛苦。」
郭懷慈渴求「清晰活著」,她找楊錦聰談。
學習探索自我 找回身心平衡
從好朋友到好伴侶,兩個人都很珍惜對方,楊錦聰也去上課,他們把婚姻的「破口」當成自我探索的機會。但是用心的過程並沒有帶來重修舊好的結局,當年,兩個人都想要保有自己,不想在婚姻裡有所退讓,後來協議離婚。
以前他們的朋友圈幾乎重疊,離婚後郭懷慈刻意退出,把空間讓給楊錦聰,開始了一個人住、一個人上下班、一個人生活的「一個人的旅程」。
有時她覺得孤單,例如有天半夜家裡跳電,砰的聲響降臨那一刻,她好希望有個人陪;但有時候她又很快樂,看著藍天白雲花開時,她知道她不能再以「在婚姻妥協」當藉口,她擁有的每一天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後來,郭懷慈成為心理諮詢師、身心療癒工作者,接觸過許多生命遭逢困境來求助的案主,她總是強調,無論和解的對象是誰,都是身體和心理釋放的過程,需要時間,可能會反反覆覆,不會很快完成。
情緒也要收操 善用音樂引導
郭懷慈的另一個身分是語音引導音樂冥想專家,在專業上,她透過音樂帶領學員放鬆,回到生活裡,音樂成為她創造生活空間、形塑生活氛圍的最佳工具。
每天早上起床她就放音樂,讓自己被舒服的聲音喚醒;感到緊張時,她就會哼起讓她感到安定的旋律;義大利籍的先生想家時會放義大利歌,不會義大利語的她會裝腔跟著唱,滑稽的樣子讓兩人開心大笑。音樂是她的生活空間、工作空間,也是玩耍空間。
郭懷慈建議,把你喜歡的音樂分類,哪些聽了會振奮?哪些聽了感到安定?哪些傷心難過;當心情很嗨想大聲唱兩句時,放出愉悅的音樂跟著唱;當你傷心想哭時,把聽了會傷心的音樂放出來陪你哭。若你要跟著悲傷音樂哭一場,郭懷慈提醒,不要超過15分鐘,哭太久後開始抽抽噎噎,負向思考也就一直湧現,15分鐘後,可以轉換成像爵士樂這類輕鬆的音樂,「情緒也須要收操,」她比喻。
3個行動 踏上和解旅程
當你要展開和解之旅,郭懷慈建議找專業諮商師協助釐清盲點,但有沒有可能只靠著自己的努力解開這些綑綁?「所有的可能都有可能,」郭懷慈說,如果你決定這段自我探索的旅程要自己走,雖然辛苦,也是走得到。郭懷慈建議透過以下3個行動,讓你在和解路上更有力量。
行動1 多跟人接觸,從中發現
自己的「舊信念」
帶著好奇的眼光觀察自己常出現的念頭:「她沒有跟我打招呼、不喜歡我。」意識到是什麼樣的舊信念左右了你的想法,並試著釐清真正的原因,例如:「這是舊信念,沒有喜歡或不喜歡,她只是不認識我,才沒有跟我打招呼。」
行動2 做自己喜歡的事
為自己列一張「快樂清單」,去做會讓你感到快樂的事。那可能是游泳、旅行、唱歌,甚至可以是很簡單的晒太陽。
行動3 對每一件事情感謝
從一天1件開始,一周後一天2件、一天3件,幾個月後就會變得好容易感恩。
她也曾遇過有人氣呼呼說:「不可能不可能,你知道我多慘嗎?」郭懷慈回覆說,「你不應該為你呼吸的空氣感恩嗎?你不應該為太陽每天升起感恩嗎?」她提醒,每天可以如常過生活,其實需要很多人有形無形的努力,「只是差一雙能夠把他們認出來的眼睛。」當一個人能夠長出「看見世界美好」的眼睛,就能擁有一個美麗的世界。
本版與聯合報「橘世代」周報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