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矽視網膜晶片的研究是美、日、德、澳等各國競爭研發的重要項目。交大校友、加州大學克魯茲分校教授劉文泰在杜克大學、加州大學一路帶領的研究團隊,於美國首先推出全球第一代人工矽視網膜晶片,去年與台灣的交通大學等合作,進行第二代人工矽視網膜晶片人體試驗。
第一代人工矽視網膜晶片體積較大,視覺訊息必須由位於耳朵後的電子傳輸器,透過隱藏於皮膚下的線路「有線」傳送到眼部的晶片,手術時間至少8小時,影像是黑白的,且僅有16畫素。
第二代人工矽視網膜晶片尺寸縮小,手術時間縮短為1小時,視覺訊號也改為靠著電波「無線」傳輸,畫素提升到64畫素,可看得更廣更細,並可清楚辨識人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