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狗下凡春及第;財神駐足喜盈門。」爆竹聲中送走金雞、迎來吉狗。狗在人們心目中占去相當重要的地位、在人們生活裡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去年不管是賺人熱淚的拉不拉多「可魯」、還是馬桶裡救小主人一命的哈士奇「寶寶」,都為狗的忠誠加分。
三萬五千年之緣
狗和人類結緣,可遠溯至數萬年前,牠們的祖先──狼,史前時代是森林中神出鬼沒的捕食者,獵物涵蓋一切動物,直到大約五萬年前,人類擸捕成年狼的同時,也將狼崽帶回來養育。科學家從化石中推測,最早的馴養有可能發生在三萬五千年前的中東,在漫長的馴化過程中,漸漸和人類建立了相互依存的關係。
後來狼犬跟著人類的遷徙被帶往各地,甚至進入澳洲成為澳洲野狗的祖先。丹麥古人類遺址出土的古代犬化石,是目前全球最早的馴養證據,距今大約一萬五千年年,被定名為「泥炭層時代犬」;英國約克郡挖掘到的家犬骨骼屬於石器時代;捷克則在距今一萬年的岩洞沉積物中發現犬化石;美國發現最早的家犬遺骨,在愛荷華洲發現,時間是西元前八千三百年左右的石器時代……資料顯示大約一萬年前,家犬在世界各地開始繁衍。
融入人類生活文化
在中國,狗位列十二生肖之第十一位,與地支「戌」相配,稱為「戌狗」;狗也是六畜之一,《周禮‧天官‧庖人》中有:「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之語,所謂「六畜」,宋朝王應麟所著的《三字經》中謂:「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早在西元六千年前,中國人即馴養豬、狗、雞、牛,其中雞發現於淮河與秦嶺以北,水牛則普遍於南方,只有豬和狗不分地域;羊和馬則判斷到了商代才成為家畜。
而人類世界進入文明時代後,狗進而參與了人類文化的發展,除了玩物、墓刻、繪畫等藝術品之外,狗在文字記載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後漢書南蠻傳》與西晉《搜神記》裡,狗是西南氏族的始祖;東漢《風俗通義》記載商代人為了止息大風,以狗為祭品祭祀風神;科學尚未昌明的古代,人們把月蝕形容為「天狗吃月」,視為天將降禍的訊息,因而集眾敲鑼打鼓,或燃放鞭炮,驅趕天狗救回月亮。
中國狗故事
奇怪的是,狗和人類的關係其實已親如家人,《搜神記》記載了不少有關狗兒忠肝義膽的故事,但觀諸成語、典故,炎黃子孫對狗竟好像不怎麼友善,除了取自清朝姚鼐的詩句:「白雲蒼狗塵寰感,也到空林釋子家。」的「白雲蒼狗」形容世事無常、以及「兔死狗烹」形容狗的忠誠以外,一百數十條與狗有關的成語,諸如:「狼心狗肺」、「狗皮倒灶」、「聲色犬馬」、「狗黨狐群」、「狗尾續貂」、「狗仗人勢」……等等,無一不是「狗嘴裡吐不出象牙」來。
《史記.孟嘗君列傳》中說,孟嘗君出使秦國被扣留,孟一食客裝狗叫避人耳目潛入秦營,盜回已送給昭王的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救孟,不料孟嘗逃至函谷關時,昭王反悔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裝雞叫引?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得以逃回齊。這是「雞鳴狗盜」由來,雖然是微不足道的本領,倒也因此救了孟嘗一命,後來卻引申為偷偷摸摸的行?。
《神仙傳.劉安》書中則說,淮南王劉安修煉得道,臨升天之時,把裝藥的器皿放在庭院,他家養的雞和狗吃了藥後也都成仙升天了,後世於是以「雞犬升天」比喻一個人得到好處,連親朋好友也連帶沾光;東漢名將馬援有鑑於姪子們好議論時政,又喜交輕薄之徒,因而寫信告誡他們不要因為有樣學樣卻學得四不像,終究「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三國志中,曹操看看孫權操練士兵,發號施令、井然有致,激賞而謂:「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這也是謙稱自己兒子為「小犬」的由來,原意卻多有貶抑之意……。
狗子有佛性
相較於中國人對於狗的輕薄,外國人其實對狗更有著一份仁人之心,有一段話說:「浪漫的法國人看到牠就想到情人;孤獨的美國人看到牠就想到兒女﹔貧苦的愛斯基摩人看到牠就想到雪橇﹔重經濟的日本人看到牠就想到配種買賣﹔務實的中國人看到牠就想到冬令進補。」看來狗對中國人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所幸還有「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的俗語,來感謝狗對人類的不離不棄;台語也有句俚語說:「狗來富,貓來起大厝。」將自動上門的貓狗,視為發財富貴的好兆頭,趙州從諗禪師的「狗子也有佛性」,是一則體現了佛家視眾生平等的公案。如果人們進一步了解,科學研究者從進化角度看,人和狗曾經擁有共同祖先,大約九千五百萬年前分離成兩個獨立物種,人與狗的基因數量大致相同後,大概會對這位久遠以前同一宗、直至如今仍然對人們忠心耿耿的伙伴,更加愛護和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