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民俗大觀--拜年送飛帖

記年 |2006.01.27
740觀看次
字級

拜年,又稱走春、探春、行春,是人們春節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的一種傳統風俗。

古時文人雅士則流行互送拜年帖,拜年帖就像現在的賀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變而成。據清代趙翼考證,西漢時沒有紙,削竹木為刺,上書名姓,叫「名刺」。後來還用大紅絨線在織錦上繡字為「名片」。東漢後用紙代木,叫做「名
紙」。六朝時簡稱為「名」,唐代叫「門狀」。據《癸辛雜識》介紹,門狀有大狀和小狀,大狀用一張紙,小狀則用半張紙。宋代還別稱「手刺」、「門刺」。明清時曾叫「寸褚」、「紅單」。

唐宋時,互送拜年帖極其風行,叫作「送門狀」、「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承放飛帖之用。宋朝周輝《清波雜誌》載:「宋代元祐年間,新年賀禮,一般士大夫只是差細僕以名刺代往,曰為『飛帖』。」更有滑稽者,不論生張熟魏,一律望門報帖,甚至派人送帖,以多為榮,如《良齋雜記》所載:「拜年無論識與不識,望門投帖,賓主不相見,登簿而已。有帖到而人不到者,宋時已然。」

宋朝周密在《癸辛雜識.送刺》中記有一則笑話:周密的表舅吳四丈,性情滑稽。春節時無僕可派,徘徊門首,恰好友人沈子公僕人送名刺來。他取來一看,千篇一律,毫無新意,於是靈機一動,請僕人喝酒,暗地裡換上自己的名刺。沈家僕人毫無察覺,繼續到處投送,其實全部是吳四丈的名刺。因此文徵明在《拜年詩》中就說:「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間嫌簡不嫌虛。」確實切中了年帖滿天飛的某些時弊。

不過此習至清仍盛行於民間士庶,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隨著科技的發達,到了現在賀年卡甚至發展成為電子卡了,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只是親手書寫的飛帖賀卡還是較有年節的況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