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針能試毒嗎?

文/林育安 |2023.02.09
2406觀看次
字級
圖/琪琪

文/林育安

相信看過古裝劇的讀者們,應該曾看過宮中婢女要呈給皇帝用膳時,旁邊的太監都會先拿一根銀針插入盤中,再取出看看銀針表面是否有變為黑色,以確保呈給皇帝所要享用的食物,是沒有被下毒的。

然而,前幾天新聞曾報導,有一位大學生參加野外露營,在樹林間看到地面長了一些菇類,摘回露營區準備做晚餐佳餚,煮好後才想到不知道此菇是否有毒,因此學習古代「銀針試毒」之法,銀針試菇,因為銀針沒有變黑,大夥們就安心地吃了,但不久仍集體發生菇類中毒事件。

銀針變黑  毒性極強

你是否也質疑,古裝劇中銀針試毒,是真是假?其實在古代中國醫學典籍:《諸病源侯論》中有提到,若是要知道此人是否因中毒而死,只要以灰磨將以高溫融化熔鑄成的銀器清洗乾淨,再以水楊樹的枝條清洗其口齒,並讓其口中含清洗好的銀器一晚,等到明天早晨時將銀器從其口中取出,看銀器是否有任何的變化,若不是中毒身亡的話,銀器不會變色,若是中毒身亡,銀器會呈現黑色、青黑色或紫斑色等,其中以銀器呈現黑色者,代表此毒物的毒性最強。

清朝乾隆的《御膳房金銀玉器底檔》中就有記載,乾隆皇帝用膳時所盛裝菜餚、湯食的鍋盤,以及所使用的餐具等,幾乎都是銀器所鑄造,可以從銀器是否有顏色變化,得知食物中是否被下毒,可見古人很早就知道銀和某些物質碰觸後會產生一些化合反應,因此在古代「銀針試毒」是種很古老且傳統的試毒方法。

然而,古代銀針試毒並非完全正確,因為銀針實際上只能測出食物中可能含有「砒霜」這種毒而已,砒霜是由紅信石礦加工而成的,主要成分為三氧化二砷,又稱為白砒或紅礬等,是一種很古老並且也是古代最常用的毒藥,無臭無味,為白色霜狀粉末。其實銀針碰觸到純的砒霜是不會產生任何化學反應,而銀針為何會變黑呢?主要是古代人在製取砒霜的過程中,由於在技術和設備等各方面都不如現在精進,因此在製取砒霜時,多少都含有些硫化物的成分,使所取得的砒霜外觀呈紅色狀,因此又有「鶴頂紅」之稱。

當銀和硫接觸時,就會產生化學作用而形成「硫化銀」並呈現黑色反應。由於現在科技非常地進步,製造所取得的砒霜純度也很高,幾乎沒有硫的成分存在,並且現今不含硫的毒藥也很多,例如農藥、氰化物或毒鼠強等,若以銀針試毒銀針也不會變黑。

試毒無效  抗菌性高

銀雖然沒有驗毒的本領,但是銀具有極強的抗菌和殺菌本領,能夠吸附細菌並使細菌體內的膠體凝固,因此而將細菌殺死。由於銀具有這樣的特性,因此銀也被應用在醫藥治療方面,例如1%的硝酸銀溶液是治療眼睛結膜炎常用的主要藥物。此外,燙傷軟膏中也含有銀的成分,銀可以避免燙傷患者燙傷部位被細菌感染的風險。由於現今科技的日新愈益,若以古代「銀針試毒」的方式應用於現今,檢驗食物是否有被下毒已經不符合時宜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