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出現減緩 物價仍難回到疫前

 |2023.01.17
3028觀看次
字級
去年1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有減緩跡象,但從供需總合及預期心理來看,對抗通膨的戰爭尚未結束。圖為示意。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據最新公布去年1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顯示通膨已有減緩跡象,似乎驗證美國聯準會(Fed)官員先前的預測,也就是2021~2022年上半年物價飆漲是一種「暫時性」(transitory)現象;不過經過這一波漲幅,物價恐怕再也無法回到疫情前水準,種種數據顯示,即使部分物價回穩,從供需總合及預期心理來看,對抗通膨的戰爭仍尚未結束。

全美整體通膨率去年6月達到41年的最高點9.1%,部分原因是能源價格自去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一路飆升,並隨著2020年全球疫情逐步解封而水漲船高。根據AAA信評顯示,去年6月汽油平均價格為每加侖5美元(約新台幣151元),如今降至3.27美元(約新台幣99元),是目前通膨率得以下滑6.5%的重要關鍵。

由於疫情期間消費者居家大肆採購,零售商品供應短缺,帶動物價上揚,尤其是汽車類耐久性商品價格更是一路狂飆,但隨著疫情減緩及商品短缺有所改善,商品價格逐漸回穩。雖然能源、汽車及住房的共同點即需求集中、供應有限,消費過熱現象無法持久,但顯而易見的是,物價已經不會回復疫情前水準。

一旦商品的暫時性影響因素消失,剩下即潛在的通膨因素,薪資為其中一項指標。自2021年底到2022年上半年,企業主為了補足人力,不惜祭出簽約金或一次性加薪方式吸引並留住員工,說明近幾個月來薪資增長快速的原因。

不過,人力短缺的壓力可能正在消退,據Indeed Hiring Lab研究主管邦克(Nick Bunker)表示,2019年求職網站只有不到2%職位提供「簽約金」,到去年8月此一比例攀升至5.6%。

經濟風險未排除 不貿然中斷升息

儘管薪資、物價大幅增長屬於暫時性現象,但供需總合與預期心理仍是潛在影響通膨的關鍵,據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失業率為3.5%,消費者預估今年度通膨率為4.6%,在經濟衰退的風險未能排除情況下,聯準會不能貿然中斷升息政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