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大學開設「籤詩文學與寺廟文化」通識課程,師生走讀廟宇並認識籤詩文化及內涵。圖/高雄大學提供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高雄大學開設「籤詩文學與寺廟文化」、「田野調查」通識課程,學生於期末分享課堂收穫,將走讀廟宇、社區舊聚落觀察所得,包括寺廟如何使用龜殼占卜抽籤或是古宅門匾堂號由來,從中了解民間社會融合過程,學習尊重、欣賞並體現永續發展的精神。
高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翁烔慶開設的「籤詩文學與寺廟文化」課程,教導學生認識籤詩由來,例如自古即有從歷史人物、故事情節、天候、植物等面向,進而衍生出籤詩文學的民間文化。而隨著早期先民遷徙,將閩、粵各地神祇分靈來台供奉形成的寺廟文化,交融發展出此一特色。
翁烔慶也帶領學生走入廟宇,包括藍田里仁壽宮、蚵子寮朝天宮,觀察各種層面文化與美學,例如進廟參拜與抽籤,感受過程中籤筒攪拌聲,以及擲筊拋於地上而此起彼落的喀嘎聲。
翁烔慶說,籤詩文化帶有隱喻、勸勉、迷和信以及學習自我思辨和改進建議,為台灣民間盛行許久的文化。
緣起古代文人雅士的創作,將自身經歷和得失人生際遇所訴諸於「五字一句」或「七字一句」而成四句一張的籤詩。宮廟常見「六十甲子籤詩」、「關帝百籤詩」、「觀音百籤詩」、「天后媽祖百籤詩」、「二十八星宿籤詩」、「頭字藏頭詩」、「自創籤詩」。
翁烔慶找出古法占卜抽籤,帶領學生體驗箇中樂趣也感受肅穆、寧靜等氛圍,以及籤詩文化「誠信」而不「迷信」文學面向。學生也分享走讀廟宇進而認識籤詩文化多面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