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李後鋒(中)研究團隊,發起了白蟻調查公民科學計畫。圖/中興大學提供
【記者羅智華台中報導】 過去,在台灣,不管是研究人員,或是防治業者,往往不清楚民眾家中出現的白蟻,屬於什麼物種。不同的白蟻,防治藥劑也有所差異,若無法解開這個謎團,就很難對症下藥。
但因白蟻入侵的,大部分都是民宅,即使研究人員想入內採樣,也不得其門而入,才使得白蟻防治困境遲遲無法突破。為此,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李後鋒的研究團隊,發起一項公民科學計畫,讓民眾成為幫忙採樣的幫手。
他們架設了台灣白蟻物種鑑定服務網,讓民眾可登錄採集白蟻的時間與地點,也透過Facebook設立「白蟻大水蟻交流社團」,向大眾宣傳這個公民科學計畫,邀請民眾只要遇到白蟻,就可把樣本寄回昆蟲學實驗室,由團隊進行鑑定。這幾年來共有200多位民眾與防治公司響應,蒐集到的樣本達3024件。
透過分析這些樣本,研究團隊解開了幾個有關白蟻的關鍵問題。首先,危害建築物最嚴重的分別是台灣家白蟻與格斯特家白蟻。台灣家白蟻是台灣原生種,牠們造成的危害量比例為45%,主要分布在北部。格斯特家白蟻則屬於入侵種,比例為50%,目前雖然主要分布在南部,但透過逐年資料可以發現,格斯特家白蟻的「地盤」正在持續往北擴散。
此外,根據民眾採集到白蟻的時間,也可發現,格斯特家白蟻的季節,比台灣家白蟻早40天,高峰分別出現在四月中旬與五月下旬,白蟻出現大群分飛行為,是有翅型生殖蟻的繁殖行為,代表白蟻離開原本的巢穴,找尋下一個新的築巢地點。李後鋒建議,如果發現家中有大量白蟻分飛,建議盡快聯絡專業防治公司協助,室內減少使用光源,或者採用黃色燈光,可減少白蟻飛入。
除了台灣家白蟻和格斯特家白蟻兩大南北霸主之外,台灣各地分別有黃肢散白蟻、台灣土白蟻、截頭堆砂白蟻等物種分布,不過這些白蟻造成的危害都有限。研究人員更在樣本中,意外發現過去從未記錄過的長鼻白蟻,推測是從東南亞入侵的新害蟲,後續仍需進一步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