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甘樂文創
文/甘樂文創
工具的使用行為最早發生在石器時代,係為了滿足人性之中最基本的需求,溫飽。隨著各行各業興起,及人類文明的發展,工具的種類愈來愈多。然而最早應用於產業,並發展至今的工具種類為農具,始於人類最早的農業社會體系。
始於人性 與時俱進
台灣民國早期犁田的工具各式各樣。除了鋤頭,其餘如磟碡、牛犁、雙翻牛犁、割耙、蜈蚣犁、改良犁、手耙等,皆是靠牛拖引,如今大多隨著農具製作的打鐵業,及農具修理行業沒落。六十年代以後,農具機械化,它反映了當時工商業快速發展,農村青年大量外流的社會變遷。傳統農具無法因應農耕需求,故加強推動農業全面機械化與自動化,以紓解農村勞力不足及高齡化現象,並降低成本。
現代化後,原本可以一手掌握的犁,被僅能一手掌握其「方向盤」的大型耕耘機取代。現代最普及、最高級的鬆土機具「曳引機」,要價數百萬,農夫可以坐在車廂內吹冷氣、聽音樂。機具甚至還安裝有GPS,方便農民在偌大的農田之中定位,務農光景早已今非昔比。
農夫用心 因法制宜
隨著時代進步,人們對農法及大自然有了更深一層認識,逐漸產生土地保育意識。工具的發明及使用,不再只一昧追求技術層面,更考量到對土地的尊重及作物的品質。
當農民是懷著敬天愛地的心境務農,看待土地的眼光就不同了,自然不會希望有龐然大物般的大型機具,魯莽地碾過任何一畝田。此種情感跟基於害怕種植方式不當導致糧食問題,而選擇使用無害於土壤機具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因為天天接觸餵養我們的食糧,及大地中無數的生命,農夫也更加懂得愛物惜福,對於幫助自己省力,及營造永續環境的農具,總是心懷感恩。就連割草的鐮刀,也要等到上面的小鋸齒,像老人家掉光牙齒的嘴,通通被磨平了,才捨得丟棄。
內容摘錄與圖照由甘樂文創網路版授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