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堂投入錫雕創作逾五十年,仍謙稱自己邊做邊學。圖/雲林縣政府文觀處提供
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無法用工廠開模的方式來大量生產,只能憑藉一雙手慢慢敲打。圖/雲林縣政府文觀處提供
【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廟宇正殿參拜主神的供桌兩側,常會擺設一對造型精緻、閃閃發光的錫雕燈座,成就美麗錫燈的推手,則是一群擁有超群技藝的錫雕藝師;獲頒雲林縣傳統工藝保存者榮銜的蔡明堂,自入行迄今已打造上百對錫製燈具,半世紀以來創作不輟,拿著錘子敲打錫片的雙手未曾停歇。
錫的色澤溫潤而美麗,自古有「平民黃金」之稱,也因可塑性好,錫工藝發展已有三百多年歷史。許多廟宇都會擺放錫燈、祭祀禮器等錫雕工藝品。創建年代悠久的北港朝天宮,仍典藏好幾個用來見證早期媽祖信仰脈絡的古代「錫香火」,造型特別,是廟方小心翼翼保存的文物。
今年七十歲的蔡明堂談到,會踏入錫雕這行,其實是家學淵源,從小學畢業後,他就開始跟隨父親學習如何製錫,成為家業第三代傳人。靠著天分與後天努力,讓錫雕技術日益提升,練就雕刻各式錫藝品的十八般武藝,以好手藝禮敬神佛。
錫龍活靈活現 朝天宮也下單
蔡明堂的高超工藝,也讓許多廟宇都委託他製作宗教禮器,甚至有遠自日本、泰國等地跨海訂單。朝天宮曾委託他打造一條錫龍,龍身長度達數十呎,光製作期就將近四、五個月之久。
「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無法用工廠開模的方式來大量生產,只能憑藉一雙手慢慢敲打。」蔡明堂說,相較於其他雕刻創作,在他眼中錫雕工藝品更具古色古香,但背後也意味著繁複工藝。錫雕技藝要經歷多道工序,從一開始的熔錫、鑄造、雕刻、打磨、拋光等步驟,都得投入百分百的專注心力、一氣呵成,才能完成精雕細琢的錫製品,只要過程中有所疏忽,就可能得從頭再來過。
沒有出師之日 永保學習心態
他以熔錫為例,藝師必須耐著攝氏三百度高溫來熔化錫塊,才能用液態錫敲打錫板,過程中往往悶熱到揮汗如雨,個中辛苦可想而知,也因此讓錫雕工藝面臨傳承不易的情況,愈來愈少年輕世代願意投入其中。
幸好蔡明堂有兒子蔡昆池願意繼承父業,年逾不惑的蔡昆池說,他從二十幾歲開始跟著父親學藝,從一開始擔任助手,到如今能慢慢獨當一面,希望能藉由克紹箕裘來努力,傳承家裡第四代錫雕工藝的薪火。
「錫雕這門工藝沒有出師的一天,永遠都要保持一直持續學習的心態」,儘管早已投入錫雕創作逾五十年,但蔡明堂仍謙稱自己還在邊做邊學。他表示,傳統工藝需跟隨時代與時俱進,才能將工藝內涵發揚光大,他會繼續投入與創新,希望讓更多人看見錫雕技藝的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