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節,中國各地都有貼春聯習俗。所謂春聯,即是與過年有關的對聯,一般是把普通對聯或特為應景所作的對聯,在過年時用來粉飾美化門戶或用為祈福頌讚。春聯的張貼,不僅把春節點綴得多彩多姿,給人繽紛燦爛的美感,更增添年節的氣氛。
春聯習俗,由來久矣。初時在桃木板上寫字或繪門神像,稱桃符,沿用到六朝,大家已習於用紙。
孟昶寫出第一聯
五代的後蜀君主孟昶,雅負文名,他在西元九六四年除夕,與文士們飲酒賦詩,命翰林學士辛寅遜在他寢宮的門柱中題句,可能得句不妙、言詞欠佳,他便親自另寫了一聯:
新年納餘慶 嘉節號長春
這就是我國第一副見諸於文字的春聯。
這種春節前夕題寫桃符的作法漸漸在宮庭、官家中流行,如宋朝王安石在〈元日〉這首詩中就寫著:「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戶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明太祖推行貼春聯
明太祖江山底定,國運日隆,為點綴昇平氣氛,於春節時,則以君王之身下命家家張貼春聯。如陳雲瞻的《簪雲樓話》就記載了:「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
張貼春聯的習俗經過了許多朝代,又經歷代帝王有意無意提倡,遂上行下效,普及民間,蔚成風尚了!
從上述的桃符到春聯一直沿襲到今天,至少已有數千年,可見中國文化之延續,節慶習俗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