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整理/黃朵而
1
義守大學榮譽校長傅勝利是電機博士,因奠定IC半導體及封裝產業的發展基礎,被喻為「台灣電子封裝之父」;家境清寒的他,中小學常因繳不出學費被罰站,但他成績優異,從台中一中保送成功大學電機系,一路念到博士。傅勝利說:
「清寒是我的養分,成長的路上沒有抱怨,只有不斷的努力!」
2
身為一個先天顱顏缺陷兒的母親,淑娟媽媽在兒子讀小學時,就開始到學校說故事,後來更成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得福說故事義工」一員,一講就是21年,她致力向孩童傳遞「喜歡自己,尊重不一樣的生命」的觀念。淑娟媽媽分享:
「顱顏缺陷的孩子是天下最勇敢的小孩,因為當小朋友還為了打針嚎啕大哭,顱顏兒已經接受了好幾次的手術。」
3
謝連春擁有半世紀車枳木雕刻經驗,他在雲林縣斗南鎮創辦「連興車木」,專製聚寶盆、文昌筆及花瓶等木雕工藝品;近年兒子謝政穎也投身工藝,傳承父親手藝,並跨域與倚興花藝合作,讓文昌筆與乾燥花蹦出新火花,賦予傳統木雕新價值。謝連春認為:
「只要有一手功夫,就不怕沒飯吃。」
4
54歲王君岩來自中國大陸,嫁給台灣丈夫後來台定居,卻因個性常與同事有摩擦,中年選擇退休離開餐廳工作;偶然接觸教會受洗為基督徒後,她重新出發,成為中和新住民家庭關懷服務站長,為新住民解決疑難雜症。王君岩表示:
「50、60歲的長輩應該要給年輕人做榜樣,在有餘力的情況下,多幫助社會弱勢,傳承正向的態度與力量。」
5
就讀屏東縣東勢國小的潘榆潔,由母親獨力拉拔長大;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潘榆潔除了學業表現突出,常獲頒家扶獎學金,也常協助照顧妹妹、料理家務,平日參與國術社團,也在縣內各類國術比賽表現出色。潘榆潔說:
「教育是改變家庭生活途徑之一,日後希望能成為老師,幫助更多像自己一樣經濟貧困的學生。」
6
電影《流麻溝十五號》講述1950年代白色恐怖的故事,演員連俞涵談起這次演出經驗,她坦言,過往都是一殺青就告別角色,《流麻溝》是感受最深刻的一次;雖然無緣金馬獎,但連俞涵笑說自己是劇場出身,獎項不是唯一,她表示:
「我們再繼續努力,不可能每一次都做到最好,但知道自己在往那個方向努力就夠了。」
7
20多年前,洪毓雯在彰化縣古蹟二林仁和宮,看見曾祖父名列日治時期重修碑誌,榮譽感油然而生,開始思考「我能留什麼給子孫?」2018年她成立二林鎮樂林食(實)物銀行,今年擴及彰化、雲林沿海12鄉鎮,服務2000多戶弱勢家庭。洪毓雯分享:
「行善要看對方的需求,不是看自己的能力。」
8
1986年,王麗萍在斗六一處百年閩式福州老宅,開了「歸去來」茶館,在雲林帶動茶文化潮流,2010年她買下「吳中醫老宅」,並打造成「虎尾厝沙龍」,結合書店、咖啡廳與藝文展覽,被票選為最受歡迎的獨立書店。王麗萍表示:
「我花心思、花資源維護古蹟,也算是一種對社會的貢獻,這座老宅能維持到何時,我就維持到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