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大數據分析 助人類跨物種溝通 動物版Google翻譯 解碼聲音 編譯/韋士塔 |2022.12.03 語音朗讀 399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大象能夠以聲音進行交流,研究人員試圖破解其意義。 圖/法新社珊瑚幼蟲也能發出獨特的聲音。圖/法新社科學家透過AI及大數據分析,研究鯨魚如何「說話」。圖/法新社 編譯/韋士塔科學家長年以來不斷嘗試破解動物如何以聲音溝通的祕密,例如:蝙蝠以超音波發出嘰喳聲、鯨魚發出的低沉鳴叫聲;有些聲音可能超出人類聽力範圍,過去對這些聲音的了解也有限,但隨著科技的進步,研究人員能夠探索的聲音範圍也愈來愈廣泛,在無人機、數位錄音機及人工智慧(AI)等工具的輔助下,科學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聆聽大自然的聲音,不久的將來,這些輔助工具甚至有可能提供「動物版Google翻譯」功能,讓人類能與動物交談。科學家以往只能靠長期觀察來研究動物的叫聲,近年則開始運用AI與大數據,對動物的各種聲音解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教授貝克(Karen Bakker),是數位轉型、永續等領域的專家,她在最新著作《自然之聲》(The Sounds of Life)表示:「數位技術常被視為與自然疏遠的因素,如今卻為我們提供機會,能夠傾聽其他生物的聲音,恢復我們與自然的聯繫;科技讓我們更接近動植物的世界。」貝克指出,從熱帶雨林到海洋深處,研究人員開始在全球各地的生態系統設置自動監控裝置,加上創新技術讓各種設備微型化,科學家能把監控設備安裝在蜜蜂或其他小型動物身上;這些數位設備,讓人類可以超越感官能力的限制,觀察及研究自然界的聲音。貝克強調,這些設備會產生大量數據,無法以人工處理。因此,生物聲學(bioacoustics)及生態聲學(coacoustics)領域的研究人員,正透過AI來篩選成堆的錄音檔,尋找可能有助了解動物溝通方式的資料,例如:鯨魚的「歌曲」或蜜蜂的「舞蹈」等數據庫。貝克說,若持續彙整數據,加上AI、超級電腦的運算,有朝一日可能打造如同Google翻譯的平台,更準確了解動物的想法,甚至進行溝通。美國非營利組織 「地球物種計畫」(ESP)也正利用AI的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技術,嘗試解譯其他物種的語言,以促進生物研究及保育。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大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的研究團隊,則選擇鼴鼠為「翻譯」動物語言的對象;研究人員表示:「許多動物有一套精細且完整的發聲方式,以鼴鼠為例,牠們會發出吹口哨、咕嚕聲、打嗝聲與嘶嘶聲。」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研究人員,則開發AI軟體,能檢測、分析囓齒類動物發出的超音波,藉此判斷囓齒動物當下的情緒,目前這套軟體已經能辨別狐猴與鯨魚的聲音。貝克表示,過去的研究曾試圖教導靈長類動物學習人類語言或手語,但這些實驗都基於「語言是人類獨有」的假設;但事實上,生物的語言系統與人類完全不同,或許必須捨棄以人類語言為基礎,才能解開其他物種的語言奧祕。 前一篇文章 可改變金屬結構 變更堅固、彈性 提升渦輪葉片性能 創新熱處理技術 強化3D列印材料 下一篇文章 重視孩子受教權 提供最實惠課程與科技產品 印度新創UOLO 教育新管道 熱門新聞 01【詩】山水的盛宴2025.09.1602【遊藝筆記】蘇東坡的定惠院海棠2025.09.1603淡江大橋合龍 締世界級地標2025.09.1704洋溢三好感動 佛光山僧信作品聯展2025.09.1605智利豪雨 佛光人馳援災區送暖2025.09.1706佛光會印尼蘇北協會 淨灘護海洋2025.09.1707中美加佛教論壇 佛光山與會2025.09.1708台北水舞嘉年華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9.1609【心情筆記】作甜點品人生2025.09.1710航空母艦2025.09.1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對抗極端氣候 農婦組團改善生計微型綠能 解決能源貧窮問題高溫影響神經系統 恐損大腦AI研發新型抗生素 對抗超級細菌 全球邁向碳中和重要策略 二氧化碳轉為醇 變身高價值化合物 作者其他文章對抗極端氣候 農婦組團改善生計微型綠能 解決能源貧窮問題高溫影響神經系統 恐損大腦AI研發新型抗生素 對抗超級細菌 全球邁向碳中和重要策略 二氧化碳轉為醇 變身高價值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