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節錄自《發明簡史:驚奇不斷的科普大百科》之鐵篇章,好讀出版授權使用
文/太瑞‧布雷文頓
鐵從西元前1000年到今天,已成為使用最多的金屬。鐵是豐富度第四高的元素,占地殼成分超過5%。加入少量碳的鐵會更硬、更耐用,比青銅更能保持銳利的邊緣。當鐵礦在炭火中加熱,鐵礦會開始釋放一些它的氧,與一氧化碳結合後形成二氧化碳。大量蓬鬆多孔、相對質純的鐵於是形成,其中混雜少量木炭和稱為熔渣的礦石雜質。
後來添加碎貝殼或石灰石等助熔劑,使熔渣更容易從鐵中分離出來。至此形成鐵的粗胚就可由鐵匠進行加工。再從熔爐取出軟鐵塊放到鐵砧上錘打,敲掉炭渣和熔渣,並使金屬粒子變得緊密。這是所謂的鍛鐵(鍛是指錘打加工),通常含碳量在0.02%到0.08%(來自木炭),剛好讓金屬既堅韌又有延展性。
鍛鐵是鐵器時代生產最多的金屬。
內容節錄自《發明簡史:驚奇不斷的科普大百科》之鐵篇章,好讀出版授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