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大陸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十六日發布「大同同家灣北魏邢合姜墓石槨調查簡報」,該墓葬有明確紀年,石槨四壁及頂部皆繪有佛教題材壁畫,並殘存彩繪。這種全景式反映佛教題材的墓葬壁畫,在北魏平城時期屬於首次出現,充分反映絲綢之路與平城地區的佛教文化,有著頻繁的交流關係。
這座墓葬石槨壁畫所繪的佛教人物形象、動作,包括龕內二佛並坐和單佛造象,在雲岡石窟的雕刻中都可找到相似內容。
詮釋民間樣貌 佛教藝術普及
北魏平城佛教興盛,塔寺林立,但當時佛寺及寺內的造像、壁畫早已湮沒無存,由皇家和高僧經營的雲岡石窟,所展現的也只是石刻造像。因此,此次石槨壁畫的發現,填補了平城佛教壁畫的空白,也為研究長安和河西走廊的涼州,甚至西域佛教藝術傳播到平城,提供珍貴的實物資料。
這種仿木構建築形式的石槨,是平城地區北魏墓葬中常見樣式,它的製作雖然不精,但石槨內四壁、頂部及槨門外兩側均繪有佛教壁畫,使其具有特殊性質,即模擬了作為禮拜供養場所的佛殿或佛殿窟。
二○一五年,大同市城南同家灣村富喬垃圾發電廠內,發現一座古代墓葬,考古研究所派人至現場調查,墓葬破壞嚴重,墓室基本無存,僅存有三十九塊石槨,以及內部石棺床殘件,未見其他隨葬品。
經過清洗、修復,這些殘件拼合成一座石槨,其四壁及頂部皆繪有佛教題材壁畫,一同出土的還有一件北魏皇興三年(四六九年)紀年墓碑,記載平民邢合姜出生於四○四年,卒於四六九年。
釋迦多寶二佛 槨內供奉主尊
北壁(主牆)三塊石壁板上半部各繪一幅佛像,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位於中央,是槨內供奉的主尊;二佛中,左側佛身著袒右式袈裟,右側佛著通肩袈裟,均施說法印,結跏趺坐於束腰須彌座上。在雲岡石窟中釋迦多寶題材最為常見,其中第七、十二窟北壁(正壁)均為上下龕布局,下龕為釋迦多寶,可知釋迦多寶是窟內供奉的主尊之一。
東、西壁各由兩塊石板組成,每塊各繪一說法圖。東壁北側表現的是羅睺羅因緣,其構圖與雲岡第九窟前室西壁北側龕的圖像,幾乎完全相同。
南壁(前壁)三塊壁板內、外壁均繪壁畫,內壁繪有七佛一字形排開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外壁分別繪護法門神,頂板內壁繪有六身飛天,中間繪有蓮花圖案。七佛題材是現存平城地區發現的最早實例。
考古研究院指出,縱觀整個石槨壁畫的布局,猶如一座佛殿或佛殿窟。從禮拜者角度觀察,首先從槨門外兩側的護法門神開始,顯示其莊嚴靜默的氛圍,進入槨內則是禮拜的中心——正壁釋迦多寶和兩側佛像,凸顯《法華經》信仰。再次為左右壁的佛像,最後為前壁的七佛,為禮拜者觀佛、獲得佛心作證。壁面下部的供養人行列,均以博山爐為中心,左右為導引僧,以及男女在家眾供佛、禮佛的畫面。這表明石槨即佛殿,具有禮拜的功能。
對於墓主人來說,生前信仰佛教,死後仍可禮佛供養,如同打造一座「地下佛殿」。前壁下層的二神獸既可以護法,又為鎮墓獸,起到了護法與護持墓主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