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仔聲》以音樂、影像與自然音等多感官體驗,創造一個抽離日常的空間。
圖/取自周宣宏X魏肇儀影像聲景音樂會《樹仔聲》臉書
拍攝樹木的同時,也錄製現場環境音,讓大自然的聲音變為「隱藏的樂器」。圖/取自周宣宏X魏肇儀影像聲景音樂會《樹仔聲》臉書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台灣藝術家跨界作品《樹仔聲》赴美演出,結合音樂、影像與自然音的多感官體驗,讓一棵棵來自高雄的樹穿越時空,與三百名美國觀眾,共同創造一個晃眼即逝的白日夢空間。
近日在洛杉磯杭亭頓圖書館(Huntington Library)表演廳,上演一場介於音樂會、視覺藝術、紀錄片之間的跨媒體演出,主辦單位稱為聲景音樂會;只見大銀幕上,放映影像創作者魏肇儀走訪高雄各地拍攝的樹影,現場六名樂手演奏的則是作曲家周宣宏的音樂。他倆是在文化部與駐洛杉磯台灣書院的支持下,於十一月進行美西巡迴演出。
台上除了樂手與銀幕上的樹,沒有人指揮,藉由耳機裡的節拍器,演出音樂巧妙與投影幕上的鏡頭切換、樹影搖晃的韻律合在一起;影像與音樂結合,在表演廳內創造一個抽離日常的特殊時空。
樹的視角
思考人類與自然互動
周宣宏是美國紐約大學電影與多媒體配樂碩士,現任高雄市管樂團駐團作曲家、六藝樂集藝術總監;魏肇儀作品著重於「關係」發展的思考,從人、物、地方、環境間互動,探究跨國界、跨族群、跨物種間的關係。
他倆的跨界合作,以「樹」為核心,花了一年的時間,到高雄各地採集素材,他們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拍攝樹木;魏肇儀表示,他透過影像,讓觀眾「很專注去看一棵樹,和它跟環境的關係,讓人靜靜地去思考,樹跟我們之間可以產生什麼樣的想像」,他讓觀眾進入台語所說「陷眠」,也就是白日夢的狀態。
他們透過影像與音樂的引導,讓大眾以樹的視角,觀看樹在人類生活中的樣貌,並反向觀察人類自身的狀態;看著搖曳的樹影、聽著音樂與那些時常被忽略的聲景,除了帶出生活周遭的印記,也從日常生活的節奏中,進入非日常的感官體驗,像在樹下做白日夢,進入一個虛實混雜的狀態,觸發大家思考人類與自然的互動關係。
音樂、影像
各自存在卻同步前行
兩人一同取材後,再各自創作,音樂與影像在表演廳內同步前行,但又各有自己獨立的存在;魏肇儀分享,他拍的影像不是音樂的背景,周宣宏的音樂也不是影片配樂,兩者各自都在這個空間裡扮演角色。
周宣宏指出,這件作品與電影配樂不同,音樂、影像各自都是主體,他坦言,樹給人的視覺形象很清楚,但要用音樂這個抽象的藝術形式來描寫樹,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於是周宣宏在魏肇儀拍攝的過程中,同時也錄製現場的環境音,把大自然的聲景當作「隱藏的樂器」,重新編排後,再把樂曲與影像串連在一起。
周宣宏表示:「這個作品向觀眾開放,我們不是要跟大家講什麼,而是讓大家參與到這個空間當中,進入一個自己的狀態跟思惟,投射自己的記憶參與到音樂當中。」